一场围绕港务费的博弈悄然上演,中国一剑封喉的反制策略,竟让美国在72小时内紧急降价70%。
码头上依然作业繁忙,吊机有序装卸着货物,但航运公司的财务报表上却悄然多出了一笔巨额支出。一艘靠泊中国港口的巨型油轮,账单上赫然浮现620万美元的附加费,这相当于许多中小航运公司半年的利润,足以让船东们心跳加速。
然而,令人跌破眼镜的是,中方公布这项反制措施几天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紧急修改原定政策,费率直接从每净吨150美元砍到46美元,降幅高达70%。
这场交锋来得太快,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闪电战,却深刻揭示了中美经贸关系的真实格局。
故事要从今年4月17日说起。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对由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以及部分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在进入美国港口时征收一项全新的“港口服务费”。
这项政策定于10月14日正式生效。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分明是冲着中国航运业来的又一记重拳。
按原定计划,一艘中国建造的10万吨级货轮去美国港口,原本只需支付60万到100万美元不等的靠岸费用,但新规一出,费用飙升至惊人的620万美元。
更离谱的是,美方还为“打击精准度”设计了“择高征收”机制:要么按每净吨18美元计算,要么按每个集装箱120美元计算。
比如一艘装载5000个标准集装箱的船只,按集装箱计价就得交纳60万美元,而此前类似船型只需支付15至20万美元。这不仅是加价,而是赤裸裸的针对性打压。
讽刺的是,美国本土船只却能偷偷走后门。像运输煤炭、谷物等大宗物资的空船,直接被豁免港口附加费。这哪里是“市场规则”,分明就是差别对待,甚至可以说是贸易保护的变相升级。
面对美方的挑衅,中国并没有像某些人想象中那样“沉默接受”。10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公告,宣布自10月14日,也就是美方新规生效的同一天,对美国船舶按航次收取港口费用,起征点定为每净吨400元人民币,约合56美元。
中方的反制措施设计得相当精细,它覆盖了五类美国关联船舶:美国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拥有或运营的船舶,美资控股25%及以上的船舶,以及悬挂美国旗或在美建造的船舶。一艘常见的巨型油轮,载重吨位往往超过10万吨。按新标准,停靠一次中国港口的额外费用就将超过560万美元。如果是二十万吨级的油轮,费用更将突破1100万美元。
中方的这次反制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快、准、稳。快体现在时间点的选择上,美方政策10月14日生效,中方选择在10月10日公布对等措施,而且生效日期完全同步。
“准”体现在打击目标的选择上,中方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盲目报复,而是仔细研究了美方政策的软肋。美国最初提出的150美元每净吨的费率,特别是针对汽车运输船和液化天然气船,其实背后藏着两个小心思:一是打击中国蓬勃发展的汽车出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二是干扰中国在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中的地位。
而“稳”则体现在力度的掌控上,中方的反制没有过度升级,而是保持“对等”原则。你加费,我也加费;你针对我的特定船型,我针对你的所有商船。这种对称性回应,既展现了坚决态度,又避免了局势失控。
中方新规公布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放出风声,表示将在下周也就是原定政策生效前,修改针对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和液化天然气船的海事费用。
修改方案堪称“大幅让步”:对外国建造的车辆运输船运营商收取的费用,从最初提出的每净吨150美元,直接砍到46美元。同时还增加了一项关键豁免:允许在长期租船协议下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运输船免收费用。
为什么美方改口这么快?说到底,是因为算明白了经济账。
先看汽车运输船,中国如今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但美国汽车产业同样依赖全球供应链和海外市场。许多美国车企在中国有合资工厂,产品需要出口;美国市场销售的汽车,也有不少零部件依赖全球航运。费用暴涨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推高通胀,这可是美国当前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根据行业数据,航运成本每增加10%,终端汽车价格可能上涨1.5%到3%。美方最初设定的150美元费率,带来的成本冲击是许多企业难以承受的。
再看液化天然气船。美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之一,而中国是最大的进口国。对中国相关的LNG运输船加征高费用,等于直接打击美国能源出口的运输链条。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方试图通过惩罚性费率遏制“中国制造”,却暴露出与产业现实的严重脱节,美国商船年产量不足10艘,成本高达中韩的3-5倍,所谓“重振造船业”沦为空洞口号。
事实上,这场交锋背后,是两国航运实力的真实碰撞。
在港口运营方面,全球前十的集装箱港口中,有七个在中国境内。美国最繁忙的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年吞吐量总和还不及中国宁波舟山港单一码头的规模。
在造船领域,中国同样占据主导地位。2025年上半年,全球近半数新船由中国船厂建造,新接订单占比超过60%。相比之下,美国去年全年商船建造数量不足十艘,建造成本更是中国的3-5倍。
说白了美国这轮针对中国造船业的举措实质上是一场战略性的产业重构,其核心目标并不是降低全球贸易成本,而是恢复自身造船能力、重建高端制造链条,并掌握关键航道上的产业主动权。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英国调查公司克拉克森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美国造船业占全球市场份额仅约为0.1%。
这种实力悬殊使得美方在交锋中处处被动。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测算,美方政策将使中美航线单箱运输成本平均增加268美元/FEU,其中约60%转嫁至美国进口商与消费者。这个数字让美国商界和政府都感到了压力。
现在看来,港口费率从每净吨150美元骤降至46美元,美国这一急转弯背后,是中国精准打中了其贸易软肋。
总之,全球航运规则制定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的精准、灵活与克制,预示着单边霸凌的时代正被精准反制与规则重塑的力量终结。
交通运输部:10月14日起,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
新京报2025-10-10 15:02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