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0月19日,杨振宁教授离开的第二天,他的妻子翁帆于《光明日报》发表悼文,言辞不多,却恳切真诚,至真至性,让人读了忍不住感慨:翁帆的人生至此得到了质的升华。

是的,嫁给杨振宁的时候,翁帆只有28岁,虽然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从骨子深入依旧是涉世未深的女学生,她似乎没办法与世俗同行,也没办法靠着所谓的文凭去博名逐利。

象牙塔,那是翁帆向往的地方,不然也不会在离婚之后又重返学校读研究生了。其实一个人的习性与追求,往往在她的行为中表现得真实。
只不过,翁帆后来遇到了杨振宁,28岁少妇嫁了82岁老翁,在当时真的说什么的都有。但可以想象,不看好,嘲讽与质疑才是大部分的主调。

但已经走过人生曲折,看透人生真相的杨先生,给了翁帆最大的底气:追求你想要的,多年之后所有的一切自有定论。
翁帆视杨先生为导师,为偶像,爱情这种东西完全是后来接触中不经意滋长的爱慕。其实可以理解,在很多时候,男女之间的感情往往会因为相互之间的来往而产生变化。

翁帆初遇杨先生,那时心中拥有的肯定都是崇拜与向往,一个在学术上取得如此成就的人,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存在,还能相对平等又兼容地对话,何其有幸!
这就像是翁帆在接受杨澜采访时所讲的那样:当你崇拜的人恰好又喜欢你的时候,你没办法不去爱上他。

翁帆最终走进了与偶像的爱情,21年的时间里,过着属于自己才欣慰,热爱的生活,用她的话来说,那是她向往的象牙塔中的象牙塔生活。

这样的婚姻没了纷争与攀比,也少了欲望和野心,唯一拥有的便是不断汲取与成长。三十岁,四十岁,当49岁的翁帆回身时,世人才发现她已经是学术巨擘身边的参天大树了。

建筑学博士,西方艺术史博士,这高度可能永远没办法与杨振宁先生的诺贝尔奖头衔相提并论,可在众多的同龄人中,她却走得最顺利,最平淡。

读博,在很多人眼里都不简单,但对于翁帆来说,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所学校,每天跟在导师身边,所闻所言,所见所感,无不是学术的精深与进步。
结婚7年就读下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博士头衔,谁能说不是杨振宁先生对这个“学生”给予了额外的关照和督导呢?

这再自然不过,杨振宁先生生前曾经说过:我注定要先走一步,而翁帆还将面临数十年的人生旅程。所以,在他身体及精力还可以的时候,他愿意为其未来做准备,从精神到生活,从事业到学术高度。

如果说爱情中的缺憾,翁帆肯定是有的吧?毕竟杨先生年事过高,根本没办法与她进行相应的年轻人生活方式。
可若说学习的进步,翁帆又何尝不是近水楼台?她拥有的资源以及所能接触到的人脉,都比任何一位尚在象牙塔中的年轻人丰富,自然她的进步就是最快,最多的。

婚姻有时可以是爱情,有时也可以是追求 ,有时又可以是学习,翁帆这21年的时间,似乎一直生活在校园里,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只不过夹杂了自己日常三餐的调整而已。
杨振宁先生是早已经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学术派,他的衣食住行有着专门的安排,翁帆的生活自然也就被动变成了不需自己打理了。

可杨先生不愿意自己的小妻子变成某种附属品,所以在思想上不断提升她的高度,让她在自己身边不断进步,从而实现她想要便可以得到的能力。
如今,杨先生走了,49岁的翁帆要如何生活?问题这个问题的人不计其数,可只有清醒的人明白,她的生活何须别人操心?她已经在21年的婚姻中得到了自足的根本。

如今再看这段婚姻,突然就发现大部分人的肤浅,翁帆当年的决定,或许爱情不足,但绝对是现实更圆满,所谓幸福的定义是什么要看一个人的追求是什么,翁帆的追求不就是学术吗?

杨振宁说:“我的一生是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这在某种意义上同样是翁帆的追求,她慕强,她爱学,她逐光,她依旧甘心付出与守候。
从翁帆的发文就看得出来,这些年太多人的质疑终不过是年纪上的意难平,但人家自身是满足的,是幸福的:“我们永远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

曾经,翁帆在丈夫百岁生日的宴会上,非常真实且自豪地表达自己的幸福:“别人在算钱的时候,我们在数着一起看的日出”,这才是人生走到最后该有的情怀,才是婚姻走到最后应有的样子!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