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的棋局上,有时候一通电话,比一纸协议更能撼动格局。
8月12日,巴西总统卢拉终于等来了来自北京的通话,而就在同一天,中美之间24%的暂缓关税期也到期了。巧合吗?显然不是。
这一通电话,内容很直接——中方明确表示坚决支持巴西反对单边霸凌,同时强调金砖国家要联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对外界来说,这就是一个信号:中巴在为下一轮更大的经贸博弈做准备,而美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共同的对手。
这场对峙,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埋下了伏笔。
5月12日,中美第一轮关税谈判在日内瓦收尾,双方同意互撤部分关税,并将24%的关税缓冲期延长90天。然而,第三轮谈判到了7月底在瑞典破裂,美国却迟迟不愿在新的联合声明上签字。
白宫的算盘很明显——拖到最后一刻,让中方在心理上绷紧神经,顺便在谈判桌上多捞几分筹码。尤其是特朗普,还试图用“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作为交换条件,想让中方在俄乌问题上替美国出力。中方当然没答应。
就在这期间,特朗普派特使去了一趟莫斯科,和普京进行长谈。甚至还放出狠话,如果俄罗斯不接受谈判,美国就要对俄罗斯、中国、印度同时加征100%的关税。
8月8日,最后通牒的日子,普京松口了,美俄元首约定8月15日在阿拉斯加会面。于是,特朗普手里最后的“悬念牌”也没了。
8月11日,距离缓冲期结束只剩不到24小时,特朗普终于在《中美(瑞典)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上签了字。
从12日起,双方再次将24%关税延迟90天执行。表面上这是一次“双方同步”的决定,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特朗普顶不住了。
原因很现实——美国大豆的出口季马上就要到来。往年,中国会提前在年初下单美国秋季大豆,但今年,美国的订单几乎全部流向了巴西和阿根廷。根据美国农业市场分析师的数据,2025年秋季的大豆,中国到现在连一艘船的量都没买。
要知道,美国的大豆出口生意一年能达到百亿美元规模,这个窟窿一旦砸下来,不光是特朗普的选情会受影响,中西部的农民也要急红眼。于是,就在签字前一天,他还在社交媒体上暗示,希望中方能买下美国4倍的大豆量,甚至说愿意“提供快速服务”。
可问题是,大豆市场不是你说买就买的。贸易关系的信任一旦破裂,订单很容易一去不回。尤其是在巴西总统刚刚与中方通话、确认大豆出口合作的情况下,美国的希望注定要落空不少。
8月12日的中巴通话,外界可能只看到象征意义,但放在11月中美关税缓冲期的终点线来看,它更像是一场预热。
因为一旦缓冲期结束,继续延期的可能性非常小,中美之间的“决战”几乎不可避免。
而金砖平台,正好是中方手里的一张王牌。早在8月6日,卢拉就放话要与中印商讨如何抵制美国的关税压力;8月7日,他便致电莫迪,确定将于2026年初访问印度。不到一周,中方就与巴西总统直接通话,把这条合作链条彻底锁死。
如果中巴印三国真正形成联动,凭借庞大的市场、人口与资源优势,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将被进一步削弱。尤其是在大豆、能源、制造业等领域,这种联动可能直接改变国际贸易的走向。
所以,从特朗普的视角看,中巴的电话不是普通外交礼节,而是一记警钟——美国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谈判对象,而是一个潜在的联盟。而这场联盟的第一次亮剑,很可能就在今年11月前后。
从现在起的90天,不仅是关税的缓冲期,更是中美之间心理与策略的比拼期。特朗普虽然在最后一刻签了字,但这种妥协,背后是对经济现实的无奈,也是对金砖合力的忌惮。
中巴的握手,只是序幕。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