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爷退休后生活清闲,喜欢和几位老友在小区凉亭里打打麻将,日子过得自在。可前不久,邻居老张的“突然走了”,让大家深感遗憾。明明看着身体还行,怎么说没就没?
这桩事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让李大爷渐渐忧心:“是不是现在得癌症的越来越多?我们做错了什么?”一次社区义诊,医生的几句话让他印象深刻:“宁可抽空和朋友下盘棋、打把麻将,也得记得避开6个日常坏习惯。

这些习惯,往往才是癌症风险的真正推手!”——到底是哪6件事,把控好真的有用吗?真相,往下看,你可能意外!
喝糖饮料没节制、天天熬夜到十二点、再小的烟也能来一根、觉得蔬菜不过瘾肉更带劲、总对健康体检不屑一顾……这些熟悉场景,你中招了吗?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约412万例,死亡人数约270万。而且,4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与不良生活习惯高度相关。身边的“普通人”,往往不是一夜之间走到这一步,而是日积月累,小习惯慢慢积出大麻烦。
其实,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是慢慢蚕食健康的幕后黑手。今天,带你系统了解:医生建议,应当少做哪6件事?又该怎样做,能让癌症风险大大降低?

首先要破除“癌症全靠运气”的误区,权威研究早已证实,超40%常见癌症与可控风险因素相关。
熬夜追剧、晚睡晚起
长期作息紊乱会扰乱生物钟,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睡觉”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抗癌的一级生活方式。有数据显示,睡眠时长低于6小时的人患癌概率升高17.6%。
饮食偏好油腻、高糖饮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发现,高糖饮食与口腔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风险升高45%。而加工肉类(如火腿肠、熏肉)被世卫组织定为一级致癌物。

久坐不动,缺乏锻炼
久坐超6小时/天者,患结肠癌风险增加24.2%。而每周坚持中等强度运动,可让总体癌症风险下降12.6%。
滥用烟酒
吸烟与23种癌症直接相关,约22%的癌症死亡直接由吸烟导致。长期饮酒亦属I类致癌物,特别是肝癌、食管癌发病率骤增。
忽视体检、小病拖大
我国癌症早诊率仅为30.1%,很多患者发现时已为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定期体检筛查能够将死亡率降低15%—20%。

精神压力大,情绪长期压抑
现代医学已证实,慢性压力与肿瘤发生有关。情绪低落、不及时排解不但加剧免疫系统疲劳,还会打乱内分泌,增加肿瘤风险。
可怕的不是癌症增多,而是多数人仍陷在“自己改变不了”的惯性当中。其实,只要一点点生活调整,就能让健康“反转”。
规律作息很重要
每天保证7小时充足睡眠,设定固定作息时间。不要小看这份自律,能大幅提升免疫细胞活性,减少细胞病变。
饮食清淡少油腻,三餐要有蔬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蔬果400克以上,少吃油煎、熏烤食品。适量多喝白开水,每周至少3次以豆类替代红肉。这样能有效降低多种消化系统肿瘤发生率。

坚持锻炼别怕累
每周15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哪怕是散步、广场舞、打麻将时起身活动筋骨,都比“久坐不动”更健康。专家建议:每坐40分钟,就站起来动一动。
远离烟酒从现在做起
无论何时戒烟都不晚。戒烟5年后,相关癌症风险可降低39%—50%。饮酒控制在“偶尔小酌”,尤其要避免空腹饮酒和烈性酒。
体检筛查要重视
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一次肿瘤标志物检测、结肠镜或低剂量螺旋CT。有家族病史的,更要提前体检,不让“小疙瘩拖成大问题”。

情绪要疏导,适当找乐子
适度参与社交活动、下棋打牌,都有助于释放压力、分泌多巴胺,让免疫力“有活力”。找人倾诉或每天做几分钟冥想,也能远离“情绪型危险”。
不是完全杜绝风险,而是让风险远离你
医生总结一句话:决定健康的,不是基因,更是生活方式。与其担心癌症风险,不如从日常习惯入手,宁可偶尔去打打麻将,保持好心情,也要远离那6件事。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致癌物清单》
《哈佛医学院肿瘤风险因素流行病学报告》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年报(2023)》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生活方式研究》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指南》
《2022年中国癌症早筛与干预指南》
《生命时报·癌症与生活方式关系调查》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