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能是 “马甲”?GIC起诉蔚来亏5.20亿,主权基金角色生变

2025年10月16号,蔚来港股算是栽了个大跟头盘中直接跌超13%,创了今年最大单日跌幅,收盘也没缓过来,跌了近9%,市值剩1219亿港元。

这事的导火索,是新加坡主权基金GIC把蔚来、李斌还有前CFO奉玮告到了美国法院。

说实话,我关注新能源和资本圈这么久,还是头回见主权基金单独起诉中概股,这事儿可不光是蔚来一家的麻烦,更像给所有中概股敲了个响警钟。

收入确认 “掐架”:5 年租金一次入账,到底合不合规?

GIC 起诉的核心点之一,就是蔚来的 BaaS 模式收入确认方式。

2020 年蔚来推出 “车电分离”,电池交给合资公司蔚能持有,用户租电池用。

按 GIC 的说法,蔚来把电池卖给蔚能时,直接把未来 5 年的租金全算成当下收入了。

但按美国 ASC 606 会计准则,这种长期租赁收入得按月分期确认,就像你租房子收了 5 年房租,不能一下子全算今年收入,得拆到每一个月里。

举个具体的例子,用户选了 BaaS 服务,每个月交租金,按规矩蔚来得每月确认一次收入。

但GIC 说蔚来没这么干,而是把这 5 年的钱一次性记进了营收。

这操作直接让蔚来 2020 年第四季度营收从不足 30 亿蹦到 66 亿,同比翻了一倍。

GIC 觉得这是 “人造增长”,误导了他们这些投资者毕竟谁看财报都会觉得 “这公司业绩真好”,但其实是提前把未来的钱挪到现在了。

蔚来这边当然不认,说电池卖出去的时候控制权就转了,“该干的活都干完了”,一次性确认收入符合准则,而且审计机构普华永道也没提异议,关联交易也披露了。

但我觉得这里有个绕不开的点:审计没异议不代表完全没争议,会计准则有时候像 “阅读理解”,不同机构解读可能不一样。

就像比亚迪、理想的 BaaS 模式,都是分期确认收入,为啥就蔚来特殊?这难免让人多想。

蔚能控制权迷局:19.84% 持股,是巧合还是刻意避线?

除了收入,GIC 更揪着蔚来对蔚能的控制权不放。

表面看,蔚能的股权挺清楚:蔚来持股 19.84%,宁德时代、国泰君安这些是其他股东,没到 20% 的合并报表门槛。

但 GIC 说这 19.84% 是 “故意卡在线外”,蔚能根本就是蔚来的 “马甲公司”。

GIC 列了三个证据,我觉得都挺有针对性的。

第一是股权设计太 “巧” 了,刚好差 0.16% 不到 20%,明显是为了避开美国准则里的 “潜在控制权” 审查。

第二是经济利益,蔚来虽然持股少,但通过应收账款担保、租赁付款回购这些操作,实际享着蔚能 55% 的经济利益,赚的钱大部分还是流回蔚来。

第三是业务完全依附,蔚能买多少电池、租金定多少、怎么维护电池,全是蔚来说了算,蔚能自己根本没法独立运营。

之前京东数科就出过类似的事,持股15%但被认定 “实质控制”,最后不得不把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营收一下子调减了28亿。

现在蔚来的情况差不多,表面持股低,但实际说了算,这就不是单纯的 “财务投资” 了。

如果法院认了 GIC 的说法,蔚来就得把蔚能的财务数据合并进来,之前一次性确认的几十亿收入可能得 “冲回去”,这对财报的影响可就大了。

而且宁德时代虽然是蔚能股东,但根本不参与经营,更多是 “供应链合作”毕竟要给蔚来供电池,入股只是加深绑定。

GIC 起诉时也没把宁德时代列进去,这也从侧面说明,市场都清楚蔚能是谁在实际控制。

GIC 不是 “一时冲动”,中概股得重视合规了

其实 GIC 这波起诉不是 “突发脾气”,它本身就是 “诉讼老手”。

2014年告过 BP 漏油事件的虚假披露,2020 年告过加拿大药企 Valeant,2021年还告过Celgene 药品定价造假,而且大多以和解收场,很会在 “维护资产” 和 “保持形象” 之间找平衡。

这次起诉蔚来,更像 “后发制人”。

2022年灰熊就做空过蔚来,但 GIC 等到2025年才动手因为蔚来股价从 2021 年高点跌了超 80%,GIC 买的 5445 万股 ADS,损失估计有5到20亿美元。

当损失到了 “必须追责” 的程度,GIC 不光有权利告,更有义务告,毕竟它是主权基金,得对新加坡的资产负责。

这事对中概股的影响比想象中大。

现在理想、小鹏已经开始自查 BaaS 收入确认方式,怕自己也踩坑;而且主权基金的角色也在变,以前都是 “默默持股”,现在开始主动维权了。

挪威主权基金去年也告过3家中概股,阿布扎比基金今年还要求中概股披露 VIE 架构细节,明显对合规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觉得未来中概股得更 “实在”,不能再玩 “财务技巧” 了。

创新是好事,比如 BaaS 模式确实解决了用户买车的电池负担,但创新不能凌驾于合规之上。

就像这次蔚来,本来是想通过 BaaS 做轻资产,结果因为收入确认和控制权的问题陷进去,反而影响了资本信任。

最后想说,这事儿不只是蔚来一家的事,更像给所有出海的中概股提了个醒:国际资本对 “模糊地带” 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与其在财务数字上做文章,不如踏踏实实把业务做好、合规做到位。

毕竟信任这东西,丢了再想捡回来,可就难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马甲   主权   角色   基金   收入   电池   控制权   宁德   租金   美国   新加坡   阿布扎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