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要润肺,需要吃白色食物……”9月18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后发现,古老的养生逻辑,正在重塑消费者的零食采购清单。
迷上养生零食的年轻人
太原市民刘女士,一年前开始出现全身性的过敏症状,具体表现是打喷嚏、流鼻涕、躯干部分没有原因的瘙痒。为了治疗这些症状,刘女士去看了中医,大夫说是气虚。喝了将近半年的中药,收效甚微。于是,刘女士开始尝试通过食疗的方式补气血。在综合对比了多家产品后,刘女士选中了一家线上店铺。店铺的产品十分丰富,吃的喝的一应俱全。最初,刘女士选择的是三蒸三晒的红枣。“口感绵密,甜而不齁,虽然吃的是零食,却能感觉到满满的安全感。”刘女士说。从那以后,刘女士的购物车被这些养生零食“攻陷”。更让刘女士欣喜的是,店铺会定期上线一些季节限定的产品。比如夏天祛湿用的“山药茯苓味舒茶”,秋天润肺用的“杏仁臻白饮”。还有专为女士研发的“怀姜枣膏”等产品。“虽然,有的时候怀疑这些产品只是个噱头,却还是忍不住下单。起码,吃完以后会有些许安慰。”刘女士说。
曾几何时,“应季养生”四个字,是爷爷奶奶朋友圈里高频出现的“养生经”,是饭桌上长辈们苦口婆心的唠叨,对年轻人而言,仿佛隔着一层遥远的时代滤镜,带着些刻板与说教。然而如今,这一传统养生理念却悄然在年轻人群体中掀起热潮,成为他们热衷探讨、主动践行的生活方式,堪称一场“集体觉醒”。
药企纷纷跨界零食赛道
数据显示,2025年,Z世代在零食消费领域展现出惊人的购买力,每月零食消费超400元的占比高达80%。其中,40%的月消费突破800元大关,更有21%的年轻人每月零食支出超过1000元。与以往单纯追求“好吃就行”的消费逻辑截然不同,这届年轻人开始主动将中医“四时养生”的智慧融入零食选择中:春养肝,菊花茶、枸杞原浆、菠菜脆片等“清肝明目”类零食销量激增;夏祛湿,薏米红豆能量棒、姜汁气泡水、薄荷凉茶成为便利店爆款;秋润燥,秋梨膏软糖、银耳羹、百合脆片占据超市货架C位;冬进补,黑芝麻丸、桂圆红枣茶。面对年轻人的新需求,品牌商用行动证明:“健康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年轻人的必答题。于是他们开始押注“季节+养生”的组合拳,推出了一款款看似矛盾却爆火的产品。
2025年夏天,“姜撞奶拿铁”成为网红爆款。这款茶饮将传统姜汁与咖啡结合,喝起来冰爽带姜香,喝完肚子却暖暖的,精准击中年轻人“既要爽又要健康”的心理。类似的产品还有“薄荷菊花气泡水”(春)、“薏米红豆拿铁”(夏)、“秋梨膏奶茶”(秋)、“桂圆红枣热可可”(冬),茶饮店从“解渴场所”变成了“养生据点”。
同仁堂、云南白药等老字号药企纷纷跨界零食赛道。例如,同仁堂推出“茯苓酸奶块”,将中药茯苓与酸奶结合,主打“健脾祛湿”;云南白药则推出“薄荷菊花糖”,用薄荷和菊花提味,缓解春季肝火旺。这些产品凭借药企的背书,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健康的追求,还通过“季节限定”标签制造了稀缺感,刺激消费欲望。
在“养生”和“享乐”间找到了平衡
心理咨询师吴银燕表示,Z世代的养生逻辑,远不止于“应季”。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生活”的哲学——平日注重健康管理,偶尔通过重口味零食获得即时满足和情绪宣泄。这种矛盾心理在零食消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边购买低糖低盐的养生零食,一边囤货辣条、自热火锅等重口味零食;一边在社交媒体分享“养生零食清单”,一边在深夜刷剧时啃着麻辣鸭脖;一边抱怨“养生零食太贵”,一边为“季节限定”产品买单。
冷与热、传统与新潮、养生与放纵——这些看似矛盾的组合,却在当下的消费市场猛烈碰撞,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爆款。品牌商敏锐捕捉到了这一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健康+刺激”的复合型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健康的追求,还保留了零食的“放纵感”,让他们在“养生”和“享乐”之间找到了平衡。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郭卫艳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