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不说话,但又不退群的人,大多都是这5种人,有你吗?

还记得高中毕业后,我们同学之间一直保持着联系;

后来微信问世,大家都开始玩微信了,我们也都慢慢互相加了好友,再后来为了怀旧,大家就直接拉了一个高中校友群。

这个群一开始相当热闹,后来却慢慢沉寂了,不过也不是完全沉寂,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还是会互相问候,不过也是寥寥几句…

我闲着没事去翻群里的聊天记录,发现了一件事儿:群里说话的永远就是那么几个人,有的人甚至一句话也没说过。

后来我跟一个同学私聊,我就顺嘴问他:“你们怎么都不在群里说话呢?”

他说:“我说啥呢?”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我只是喜欢旁观因为……”

他说了一大堆,说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微信群里那些不吭声、但也不退群的人;

他们不是没空说话,也不是不关心群,而是沉默背后,藏着不一样的心态。

他们可能是以下几种人,看看有没有你。

情商高,懂得沉默是金

很多在群里不说话的人,其实是最懂社交规则的人;

他们明白,微信群的热闹,并不代表非得参与,你一旦频繁刷屏、强行互动,反而容易招人烦。

正如古圣贤老子说过:“大音希声。”

群里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一种社交智慧。

这种人通常情商很高,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出现,什么时候该安静。他们的原则是:“该看的都看,该听的都听,不该说的绝不说。”

心理学上有一个“沉默效应”,指的是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更倾向于保持沉默,避免冲突和误会

这类人往往思虑周全,不轻易表态,也不想被人拿来“背锅”。

有点自卑,但内心敏感细腻

也有些人,确实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他们害怕自己的话不合时宜,怕被忽视,甚至怕被群嘲;

你会发现,这类人私下跟你聊天侃侃而谈,但在群里一句话也不敢发。

这类人的心理状态很像“隐形人效应”——总觉得自己说什么都没人在乎,不如安静地躲起来

他们看着群里的热闹,其实心里也跟着节奏,但嘴却始终闭着。

这种人并不坏,也不冷漠,只是自我保护机制太强,他们的沉默,是一种害怕受伤的防御姿态。

早就看穿了无效社交,选择清醒旁观

有些人从不退群,但也绝不浪费时间在打哈哈的群聊上,你跟他说话,他看得见,但不会接,他不是高冷,而是觉得群里那些对话没营养。

他们的标准很明确:不主动,不参与,不打扰,他们的微信里或许有上百个群,但他们更像一个幽灵潜水者。

这种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真正关心的事情上,他们深知时间宝贵,聊天是最消耗精力但产出最低的社交方式。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孤独不是没有人陪,而是没人在懂你。”

他们不怕孤独,只怕那是假热闹。

感情不淡,只是不想被标签化

有的人其实挺有感情,也关注群里的点点滴滴,但他们偏偏不说话,为什么?因为怕一旦开口,就被贴标签。

比如在家族群里说两句,下一秒你妈就来电话说:“哎呀你怎么有空说这个,不回我消息?”

在工作群里多发几个表情,同事就揣测你是不是在刷存在感。

于是,他们宁愿闭嘴,也不愿惹麻烦,对他们来说,说话不是表达,而是一种风险管理,沉默,是他们和这个喧闹世界之间最好的防火墙。

其实早就屏蔽了这个群,但碍于情面没退

还有一类人,不说话,是因为早就把群屏蔽了,你发的每一句话,他们可能连看都没看到。但他们不退,是因为不想伤感情。

这其实是一种礼貌式的在场,跟那些饭局上面带微笑却心不在焉的人没啥两样。他们虽然在群里挂着,但其实早已灵魂出走。

这背后是一种中国式人情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说话、不打扰、不退出,用沉默来维持表面上的和气与联系。

别把沉默的人当冷漠,他们只是活得更清醒。

微信群里不说话的人,其实是社会中最真实的一群人。

他们可能理性、敏感、怕尴尬,也可能清醒、克制、善于观察。

他们不像话多的人那样高调,但他们绝不冷漠。他们只是选择了更安静、也更高效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

正如网友说的:“不说话,并不代表没有想法;不参与,并不代表不在意。”

他们不说,只是因为已经学会了沉默和分寸。

所以,下次你看见群里那个一言不发的熟人,请别误会他,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群里发生的一切。

只不过,他选择了不说。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7

标签:美文   沉默   说话   社交   冷漠   热闹   清醒   安静   沉寂   屏蔽   情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