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美国农业州的田野一片金黄,眼看着大豆迎来大丰收,农民们却高兴不起来。仓库已经满了,田里还堆着几万吨豆子没人要。他们寄希望于以往那个最大买家——中国。但订单却迟迟没有来。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调整对美大豆的采购,但这一次情况似乎更棘手。特朗普亲自发文,要求中国增加4倍采购,但中国买家却“一个都没来”。
过去十年,中国每年进口上千万吨美国大豆,占据了美国出口市场的半壁江山。如今订单清零,不仅让美国农民措手不及,也让政府内部乱成一锅粥。
中国是真的不再需要美国大豆了吗?这场被特朗普亲手挑起的贸易风波,是否已彻底改写了中美农业格局?
过去的几年,中美大豆贸易确实经历了巨变。最初,美国是中国的大豆第一供应国,每年出口给中国的数量超过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发起关税战,中国随即反制,对美豆加征高额关税。这一政策让美国豆农损失惨重,大豆出口量骤降一半,价格一度跌至谷底。
当时的特朗普并不觉得这是问题,因为他相信中国离不开美国的大豆。他认为只要开口,中国就会继续买单。
但几年下来,中国不仅没回头,反而彻底“另起炉灶”。如今的中国供应链中,巴西成了头号大豆伙伴,阿根廷和乌拉圭也在不断扩大出口。
巴西的角色愈发关键。从2020年起,中国不断加大对巴西农业的投资。铁路、港口、仓储、物流全线升级,目的是为了让巴西大豆能更快更稳地运往中国。只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巴西就取代了美国,成了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占比高达七成以上。
而且,这一变化并非临时策略,而是长期布局。中国和巴西签订的是超过20年的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即使某一天中美关系缓和,中国也未必会再回头购买美国大豆。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豆农彻底慌了。他们本以为这只是短期波动,结果一等就是几年。今年,他们眼睁睁看着中国从南美采购800万吨大豆,却一粒不买美豆。美国农业部的报告上,中国订单挂零,白纸黑字,毫不含糊。
特朗普也急了。他在社交媒体发文,公开喊话中国,希望增加采购,还暗示这对贸易谈判有好处。但中国方面毫无反应,甚至连象征性的采购都没有。这让特朗普极为难堪,也让他在国内的支持者——豆农们怒火中烧。
在肯塔基州,豆农拉格兰几乎成了“求援代表”。他多次给白宫写信,打电话,接受媒体采访,希望政府能正视这个问题。可特朗普政府并没有真正拿出解决方案,只是继续给大农场主发补贴。
补贴治标不治本。许多小农场根本享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他们靠贷款维持农场运营,如今收入锐减,连银行都不愿再给他们融资。更糟糕的是,美国没有第二个中国。即使美国四处寻找新买家,也找不到一个能替代中国的国家。
中国的大豆进口额占全球66%,是无可替代的市场。没有中国,美国的大豆几乎就失去了出路。眼下,美国农民面临的不是销售问题,而是生存危机。大豆价格下跌40%,每英亩亏损100美元,50万豆农可能破产。
即便大豆丰收到仓,没人买也只是堆积成山。中国为什么迟迟不采购?这不是突然的决定,而是长达数年的战略调整。除了南美供应链的建立,中国国内的大豆产业也在快速崛起。
国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单产效率。技术进步还让养殖企业减少豆粕的使用量,降低对进口的整体依赖。牧原股份公布的数据就很有代表性。他们的豆粕用量比行业平均低了8个百分点,还向全行业分享了配方。
这一变化意味着,中国不但不缺豆,还能自己解决一部分需求。美国农民觉得被“抛弃”了,其实是被自己政府“出卖”了。当年特朗普为争取谈判筹码,把大豆当成交换条件,试图以此逼迫中国让步。
结果中国转身离开,找到了更可靠的合作伙伴。美国大豆协会早就提出警告:没有中国市场,美国农业无法独立支撑。可惜他们的声音被华盛顿忽视,直到今天,连补救的机会都难得一见。
眼下,中美即将进行第四轮经贸谈判,地点在马德里。这本该是一次缓和紧张局势的机会,可特朗普政府偏偏又加入了新的议题,比如TikTok出售、金融制裁、俄罗斯资金流动等问题。
谈判桌上不再只是贸易,而是政治、科技、金融全打包。这种“一锅炖”的谈判方式,反而让本就敏感的大豆问题更难解决。中方立场很明确:对话可以,但必须平等、尊重。中国不会接受威胁,不会在核心利益上让步。
农产品是民生问题,不是政治筹码。而美国的做法,更多是政治表演。特朗普一方面喊着“合作”,一方面继续加压。农民的苦,他看不到;市场的变化,他看不清。
曾经坚定支持特朗普的农业县,如今也开始动摇。他们开始怀疑,当初的支持是不是选错了人。
他们想知道,支持特朗普到底换来了什么?
现在不仅是大豆,连玉米、小麦、牛肉、猪肉的出口都开始下滑。中国不再是“只要美国出货就买单”的市场,而是有选择权的大买家。美国农业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只能被市场淘汰。
美国想让欧盟也加入施压中国的阵营,提出对中国、印度加征100%关税。可欧盟自己也得掂量利益,真动起手来,伤的未必是中国,可能是自己。
美国大豆出口再难有起色,还因为自身缺少优势。价格高、质量不稳、农药残留超标、水分不达标,这些都让中国买家望而却步。
相比之下,巴西大豆不仅便宜,质量也更稳定。加上中巴之间的长期合作协议,还有中国提供的肥料、物流、贷款支持,整个供应链早已磨合成熟。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早就讲得很明白:农业不应政治化,农民不该为贸易战埋单。中美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可惜美国政府总是把贸易当成战场,把农产品当成武器。美国想通过施压赢得谈判,可现实一次次打了脸。大豆只是开头,如果不改变思维方式,更多产业也会步上后尘。
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只能被动接单的市场,而是可以决定谁能进、谁得出的大国。中方等待的时机早已到来,靠的是稳扎稳打、长远布局。
美国人想要中国回头,就得先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大豆订单清零,只是一个信号,而不是终点。谁能真正理解合作的意义,谁才能赢得未来。
信息来源:
美国豆农痛苦:再过几周就收获了,最大的买家中国不想要
2025-09-12 14:38·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9-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