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空间站传来的消息让全网揪心,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遇空间微小碎片撞击,原定 11 月 5 日的返回任务被迫推迟。
这一突发状况迅速引发全球关注,毕竟太空碎片撞击绝非小事,轻则影响设备功能,重则直接威胁航天员生命安全。
如今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国,想看看面对美俄曾分别耗时 10 个半月和 9 个月才解决的航天救援难题,中国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又能创造出怎样的救援速度。

很多人可能觉得 “微小碎片” 不足为惧,但实际情况却让人脊背发凉。
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刘静曾解释,空间碎片的平均撞击速度能达到每秒 10 公里,厘米级碎片产生的动能就相当于一辆小轿车以五六十公里的时速撞上卫星。
更直观地说,1 克重的太空垃圾撞击速度可达 15.8 千米 / 秒,产生的能量相当于 30 克 TNT 炸药,差不多是一枚二战时期的手榴弹威力。
如果是速度更快的微陨石,撞击能量能达到 727 克 TNT 当量,接近一枚温压弹的装药量。

航天器的舱壁根本难以抵挡这种冲击,这也是神舟二十号必须谨慎评估的核心原因。
天宫空间站并非首次遭遇这类威胁。2023 年底,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就被空间碎片撞击,部分供电受到影响。
当年 12 月 22 日,航天员汤洪波和唐胜杰执行了 7 个多小时的舱外作业,成功修复了太阳电池与电缆的损伤。
时隔三个多月后的 2024 年 3 月 1 日,汤洪波与江新林再次出舱,用 7 个多小时修复了太阳能板状态与电力系统。
这两次成功的舱外维修,也为此次神舟二十号的状况评估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太空救援领域,美俄的过往经历让人印象深刻。
2022 年 12 月 14 日,俄罗斯联盟 MS-22 飞船在国际空间站对接期间,推进舱太阳能电池支撑根部被微小碎片击穿一个 0.8 毫米的小孔,导致几十公斤冷却剂全部泄露,飞船彻底失去返回能力。
俄罗斯航天局最初计划发射 Soyuz MS-23 飞船救援,期间多次变更方案,一会儿考虑复用故障飞船,一会儿又打算借用 SpaceX 的座椅,直到事故发生两个多月后的 2023 年 2 月 23 日,救援飞船才发射升空。
最终,这三位原本只计划在轨工作半年的航天员,硬生生 “加班” 到 2023 年 9 月 27 日才返回地球,整个救援过程耗时 10 个半月。

美国的情况更显狼狈。2024 年 6 月 5 日,波音公司的星际航线飞船首次载人飞行,两名航天员原本只计划在国际空间站停留 8 天。
但飞船发射后故障不断,推进器问题和各类泄露警报接连出现,最终无法执行返回任务。
波音公司起初不愿向竞争对手马斯克的 SpaceX 求助,也因美俄关系紧张难以寻求俄罗斯帮助,最终只能妥协。
2024 年 9 月 29 日,SpaceX 的 Crew-9 飞船抵达空间站,但由于座椅数量限制和空间站人员配置需求,直到 2025 年 3 月 18 日才将两名航天员接回地球,整个过程长达 9 个月。
从公开的视频和照片来看,两名航天员的健康状况让人担忧,60 岁的苏尼塔脸色极差,与出发时的状态判若两人。

面对神舟二十号的突发状况,中国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中国载人航天一直实行 “发一备一” 的安全机制,简单说就是每次发射一艘载人飞船,都会有一艘备用飞船在发射场随时待命,以便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早在神舟十二号任务期间,神舟十三号就作为备用飞船处于待命状态,当时明确具备一周内完成应急发射准备的能力。
到了神舟十三号、十四号任务阶段,这一机制更加成熟,备用飞船在轨道舱和返回舱完成总装测试后,7 到 10 天内就能完成应急发射准备,理论上的最短周期仅需 72 小时。

现在大家关心的是,哪艘飞船会承担此次可能的救援任务?
答案是神舟二十二号。
因为神舟二十一号已经于 2025 年 10 月 31 日 23 时 44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用 3 个多小时完成了与天宫空间站的对接,目前已经完成了航天员乘组的轮换任务。
这也意味着,一旦神舟二十号被评估为无法执行返回任务,神舟二十二号就能立即启动发射程序,前往空间站执行救援。

要确定是否需要启动救援,首先得搞清楚神舟二十号的受损情况。
天宫空间站搭载的机械臂系统成为了关键设备,主机械臂长 10.2 米,平时呈 Z 字形停泊在天和舱外壁的标准停泊点,这个位置不会影响太阳能电池和热控系统的正常工作。
主机械臂前端配备了高清摄像头,能实时拍摄飞船外部情况,还能辅助 AI 技术准确识别撞击位置。
如果主机械臂的作业范围不够,还能与长约 5 米的辅助机械臂对接,组成长达 15 米的联合机械臂,全方位覆盖神舟二十号的对接区域,确保不留任何观察死角。

按照以往的处置经验,如果机械臂观察仍不够精准,航天员还可以执行舱外作业,近距离查看撞击部位。
中国空间站建成以来,已经累计完成 11 次航天员出舱活动,多次开展舱外维修任务,甚至刷新过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这些丰富的实操经验,为此次精准评估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空间站本身也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天和号核心舱的关键位置加装了辐射屏蔽和防微流星保护层,舱壁采用铝合金板、隔热层和 Kevlar 复合材料的多层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小型太空碎片的冲击。
同时,我国的空间碎片监测系统会持续跟踪大型碎片,一旦发现碰撞风险,空间站可以通过变轨等方式规避,只是对于微克级的微小碎片,目前还难以做到完全防范。

太空探索从来都伴随着未知风险,神舟二十号遭遇的突发状况,是对中国载人航天应急保障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
从 “发一备一” 的机制设计,到 7 至 10 天的快速发射能力,再到成熟的在轨检测技术,中国航天早已用扎实的准备,给出了应对风险的答案。
无论最终是神舟二十号修复后返回,还是神舟二十二号执行救援任务,都能看出中国航天把航天员安全放在首位的坚守,也让我们对中国速度和中国技术充满信心。
航天之路虽有挑战,但中国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未来必将带来更多惊喜。
文/编辑:Alone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