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无可忍怎么办,那就无需再忍。
7月6日,在外交部长王毅还在欧洲访问的当口,中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对欧盟医疗器械企业实施政府采购限制。
一边握手,一边亮剑,场面之精彩,堪比宫斗剧现场翻脸。
欧洲人没想到,中国竟然敢,也真的做了。
有人说这是“翻脸比翻书快”,可咱们心里清楚,这不是突然发飙,是早就写好的剧本,只等开演。
事情得从6月20日说起。
那天欧盟委员会宣布了一纸政策,内容乍一看挺专业,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中国企业,别想来我们这卖医疗器械了。”
金额超过500万欧元的项目,不让你们中国公司投标。
就算你们投了、中了,只要产品里面中国原材料超过50%,也不行。
这不是明着搞歧视吗?
更讽刺的是,就在这之前,中国刚答应加快审批欧洲企业的稀土出口。
一边拿中国的资源好处,一边使绊子排挤中企,吃相有点难看啦。
7月6日,商务部发布反制措施:金额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政府医疗器械采购项目,欧盟企业不能参与。
不只是名义上不让你来投标,就算是其他国家的公司参与招标,只要你产品里有“欧盟产”的部件,超过50%也不行。
听着像是技术条款,实则是釜底抽薪。
更妙的是,政策还特别加了一句:“在华欧资企业不受限制”。
这句看起来温和,但其实杀伤力爆表。
什么意思?你想继续在中国市场混,那你就搬过来,在中国设厂、带动就业、缴税、雇人。
只赚钱不出力的日子,结束了。
这不是简单的“人情牌”,是非常精准的产业引导。
你要想吃中国这碗饭,那锅灶也得搬来。
说得再直白点:想赚钱?可以,那就别光拿货来卖,得扎根、得贡献。
在当前全球供应链焦灼、地缘政治不稳的背景下,中国这一招不仅是反击,更是提前布局:把本土市场当成杠杆,撬动外资在中国落地生根。
欧盟为什么敢下手?他们是以为中国“还不行”。
他们觉得:你们中国虽然市场大,但高端医疗设备,还是我们说了算。
CT、MRI、心脏支架,离得开我们吗?
但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MRI设备国产占比35.1%,CT超过53%。
咱们自己的设备,不是“能用”,是“好用”。
价格是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维护成本更低。
这不是“替代品”,是真正能用在临床上的“主力军”。
欧洲人低估了中国的自研速度,也低估了市场替代能力。
中国这项反制政策,没有设定期限。
没期限,就意味着这不是一次性反击,而是随时可启动的“战略工具”。
欧盟的政策5年有效,中国不设限,就是一句话:你敢再来,我随时奉陪。
这让欧洲企业心里直打鼓。
你说做不做中国市场?不做,损失太大;做,又怕政策说收就收。
这就是“长期震慑”。
老实说,过去这些年中国在医疗设备这块,吃了不少亏。
2023年,中国医疗设备进口额高达333.5亿美元,其中欧盟占了143.4亿美元。
反过来,中国出口欧洲的,才103.9亿美元。
咱们买得多、卖得少,挣得也少。
现在不一样了,国产设备技术越来越硬气,价格越来越接地气,政策又在后面托着。
这就像一场长跑,别人以为你在后面喘,其实你已经悄悄换了跑鞋、喝了能量饮料,下一个弯道,开始冲刺了。
医疗设备是表,稀土才是里。
2024年中国对重稀土出口设了审批门槛,尤其对军工用途卡得死死的。
欧洲的风电、电动车,哪个不靠稀土磁铁?
6月25日,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还在北京说:欧洲企业“非常非常”担心磁铁短缺。
这话背后,是恐慌,更是求情。
中国没惯着他们也没换条件,而是直接在医疗设备上“砰”地一声,打回来!
这招欧洲人是真没想到。
很多人说,中国太温和,总是退让。
中国不是不出手,而是出手要稳、要准、要狠。
这一次,外交场上王毅还在握手;政策层面商务部已出拳。
这不是“翻脸”,这是“策略”。
别人不讲规矩,我们也不用再讲客气。
这看似是一次医疗器械限制,实则是一场有关市场、公平与尊严的博弈。
中国不再是那个只会低头赔笑的角色,而是敢于在规则被破坏时挺身而出的大国。
欧盟或许没想到这一拳来得这么快、这么狠。
但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风格”: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参考资料: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2025-07-08欧洲懵了! 竟没想过中国也会报复? 忍无可忍: 商务部出台报复措施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