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历史馆展厅里,陈列着一艘不起眼的竹筏。你可别小看它,它从古人手中起航,不仅划过小河,也能漂洋过海,甚至走在绿色科技的前沿。这一次,就让我们从这艘竹筏出发,踏上一场横跨历史与未来的航海旅程。
提起“竹筏”,你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一幅宁静的画面:山水之间,几根竹子捆扎成排,一个老人撑着竹篙,缓缓划过清澈的小河,偶尔有水鸟飞过。
是的,在中国南方,竹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水上工具。在武夷山九曲溪,在广西漓江,在贵州苗寨的河道上,竹筏构成了无数人童年记忆中的“漂流体验”。
但你知道吗?这看似不起眼的竹筏,不仅能在山间水路悠然前进,也能在万顷波涛中跨海远航。今天就有人用竹筏复原古老的航线,让我们再次认识到竹子的非凡能力。
那么,竹子为什么能远航呢?
竹子中空、轻飘飘的,还带点弹性,能做家具、做围栏,甚至能当钓竿,但,用竹子造船且还能漂洋过海?听起来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根根普通的竹子,成了许多地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特别是在中国南方、东南亚岛屿、太平洋沿岸等多山多水的地方,人们长期依赖着这种最简易也最自然的方式——竹筏,在水上往来生活、捕鱼、迁徙。古老的图像资料、族群传说,甚至语言学与考古学研究,都在默默讲述着一个共同的线索:竹筏,曾是人类探索水路的一双脚。
竹筏之所以能漂,在科学上其实一点也不神秘。竹子的中间是空的,被一个个节膜分成封闭的腔体,就像一节节天然的浮筒。即使其中一节破损,其余部分仍能提供稳定的浮力。这种“分段密闭结构”,在自然界并不多见,却刚好成了竹筏在水中浮浮沉沉的最大保障。造船的师傅从竹子的分节结构中得到启发,发明了水密隔舱技术。船体被切分成多个密闭空间,一舱破损,其余仍浮。这样的理念,早在宋代福船中便已应用,到了明代更在郑和下西洋的巨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船舶史上一项领先技术。
除了浮力强,竹子还轻、韧、不容易断裂,经过晾晒处理后还能防潮抗腐。也就是说,它不仅“会漂”,还“耐用”。从科学的角度看,这简直就是天然为“水上交通”而设计的材料。
那一艘竹筏,是怎么诞生的呢?别看竹筏外表简单,其实要让它稳稳当当地载人过水,每一步工序都藏着讲究。
首先得选竹。合格的造筏材料,一般是三年以上的毛竹,节长、管粗,没有裂痕,也没有虫蛀。新鲜砍下来的竹子不能马上使用,因为它的水分太多,浮力不足,容易霉烂。工匠们会把竹子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上好几天,直到它“出汗”,变得轻盈、坚硬,才能正式上阵。
接着是排筏。几根竹子并排摆好,节段交错对称。捆绑时用的是藤条、麻绳或劈开的竹篾,在竹节处缠上三五道,越绑越紧,越捆越牢。为了让整艘筏子更稳,工匠们还会在上面加装几根横向的“肋骨竹”,像给它安上了骨架。
最有经验的匠人,会把竹筏的前头翘起来一点点,看起来像牛头,这种设计不但能减小水阻,还能防止水浪打头,把竹筏“顶翻”。
至于怎么控制方向?那也早有讲究。在浅水区,人们用竹篙撑底,篙起篙落之间,竹筏就向前滑了出去;水深时就换上木桨划水,甚至还可以在尾部装上一个简单的舵板。虽然没有发动机和螺旋桨,但只要人手灵巧,竹筏依然能穿行在各种水域之间。
这一切,全靠竹子和绳子组合完成,不用一颗钉子、不上一滴胶水,却牢靠得很,灵动得很。
根据不同水域与用途,竹筏的大小、功能也有所区别——从载两三人的小型家庭筏,到长数米、可运输农产与牲畜的大型竹排,竹筏的灵活与低成本,使其成为“百姓的民间船只”。
竹筏的身影,大多出现在一些在平缓的水域里,九曲溪、漓江、红水河……这些地方的竹筏悠悠地滑过石岸与竹林,成了旅游和民俗中的一道风景。那么,竹筏就只能在小河里漂吗?事实上,竹筏的“能力”远不止如此。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早就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太平洋上那些分布广泛的南岛语族人群,他们是如何在上千年前穿越海洋、迁徙到不同岛屿上的?一种可能的答案就是乘坐竹筏完成海上漂流之旅。
在台湾原住民的传统中,确实保留着用竹筏出海捕鱼的技艺。在印尼、菲律宾等地,也有关于“竹船漂行”的口述故事。虽然无法确凿地证明他们靠竹筏完成了数千公里的远航,但现代人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实验,证明这种“想象并非荒唐”。
1997年6月15日,一艘名为“东亚地中海号”的竹筏,悄然从中国浙江舟山朱家尖出发,踏上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跨国漂流。这艘竹筏完全按传统工艺建造,没有发动机,也没有导航设备,全部结构仅由毛竹和藤条手工捆扎而成,再配上简易的风帆。竹筏一路北上,穿越东海海域,中韩两国五名队员齐心协力操控竹筏,战胜台风的挑战,终于在7月8日登上韩国仁川港。这次航行不仅面对了台风和洋流的重重考验,更打破了“竹筏只能用于河流漂行”的固有观念,科学地证明,在风向和海况适宜的条件下,竹筏具备完成跨海航行的可能性。
2008年,台湾兰屿的原住民与学者合作,依照传统技艺制作了一艘竹筏。他们没有用钉子,也没有用现代胶水,就按照古法捆扎、组装,在竹筏上配备了简易风帆、舵板和生活用品。他们从兰屿启航,目标是穿越巴士海峡,抵达菲律宾。
航行过程并不容易,风浪、气候、洋流都带来了考验。但最终,他们做到了——竹筏成功横渡海峡,漂洋过海。这不仅是一次严谨的科学实验,也是一段用身体和勇气写下的历史重演。
越来越多研究团队开始关注这类实验航行,验证古代迁徙路线的可行性,也重新评价了像竹筏这样的“原始技术”的实际价值。
在当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竹筏与竹材再次被重视。竹纤维被加工为轻质高强复合材料,在船舶内饰板、水上浮桥、轻型皮划艇等方面广泛应用。水上生态浮岛、漂浮湿地、低碳景观设计也广泛借鉴竹筏结构。科学家正探索用竹基材料结合新能源技术制造小型“零碳船只”,在湖泊与内河实现绿色动力航行。
竹筏,不仅仅是几根竹子的简单捆扎,它连接了山林与大海,连接了生活与科学,连接了古人的实践与现代人的验证,也连接着一段通向未来的文明之路。所以,谁说竹筏只能划过小河?它也能漂洋过海,驶向远方!
作者简介:周甜,科普创作者,专注博物馆教育与科学传播,愿用文字点亮好奇,用故事讲述科学。
更新时间:2025-05-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