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户外徒步探险领域,高海拔地区的环境风险始终是徒步者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2025 年 10 月,20 岁江苏盐城女孩林女士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党岭徒步时,突发高原反应并伴随失温症状,经多方救援后紧急送医,一度陷入深度昏迷,医生曾预判 “有成为植物人的可能”。历经 19 天的救治与等待,林女士于 10 月 27 日出现苏醒迹象,28 日转至康复医院接受后续治疗。这场跨越近二十天的生命救援,既展现了高原救援的紧迫性与复杂性,也让公众再次关注到高海拔徒步的安全防护问题。
一、党岭徒步突发意外:20 岁女孩高反失温遇险
2025 年 10 月 2 日,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党岭区域的山林间,秋意正浓。金黄的落叶松覆盖着山坡,山间溪流潺潺,空气清新却带着高海拔地区特有的凛冽。20 岁的江苏盐城女孩林女士,背着轻便的徒步背包,行走在山间步道上。作为一名户外徒步爱好者,她此前曾参与过多次低海拔地区的徒步活动,此次党岭之行,是她首次挑战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海拔徒步路线。
党岭位于丹巴县西北部,平均海拔 3000 米以上,部分区域海拔超过 4000 米,因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户外徒步热门地点,但高海拔带来的低氧环境与多变天气,也暗藏着不小的风险。当天上午,天气晴朗,林女士按照计划沿着步道前行,起初状态良好,还不时拿出手机拍摄沿途的雪山与森林景色。但随着海拔逐渐升高,接近下午 2 时,她开始出现不适症状 —— 先是感到头晕、胸闷,呼吸变得急促,随后手脚逐渐发凉,即使裹紧了外套,也无法缓解身体的寒意。
意识到可能出现高原反应,林女士停下脚步,坐在路边休息,试图通过深呼吸调整状态。她从背包里取出提前准备的氧气瓶,按压阀门吸氧,但症状并未得到明显缓解。反而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她的意识开始有些模糊,说话也变得断断续续,身体控制能力逐渐下降,甚至无法稳定地握住氧气瓶。

幸运的是,同行的其他徒步者发现了她的异常,迅速上前查看情况。此时的林女士已经出现明显的失温症状,皮肤苍白,嘴唇发紫,身体不停颤抖,对他人的呼喊反应迟钝。同行者立即判断情况危急,一边用自己的外套裹住林女士,为她保暖,一边拿出手机拨打当地救援电话。由于党岭部分区域信号较弱,电话几经尝试才接通丹巴县当地派出所的救援热线。
接到求助电话后,辖区民警与政府工作人员迅速集结,携带急救设备与保暖物资,驱车前往党岭山脚,随后换乘马匹向林女士所在的区域行进。山间步道狭窄崎岖,部分路段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攀爬,马匹无法通行时,救援人员便卸下物资,徒步前行。为了争取时间,救援团队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林女士所在位置靠近,另一路则联系当地卫生院,让医护人员提前在山脚待命,做好初步救治准备。
下午 4 时许,救援人员终于找到林女士。此时的她意识已近模糊,身体冰凉,救援人员立即用携带的睡袋将她包裹严实,同时测量她的体温与脉搏,发现其体温已低于 35℃,脉搏微弱。考虑到她无法自主行走,民警与政府工作人员轮流背起林女士,沿着陡峭的山路向山脚转移。山路湿滑,背着人行走更是艰难,每走一段路,救援人员就要轮换一次,额头上的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没人停下脚步。经过近 3 小时的艰难跋涉,晚上 7 时左右,救援人员终于将林女士安全送到山脚,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医护人员立即对她进行初步急救,随后用救护车将她紧急送往丹巴县人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二、紧急转院与重症救治:医生预判 “有植物人可能”
在丹巴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对林女士进行了全面检查,诊断结果显示,她因严重高原反应引发脑水肿,同时伴随中度失温,情况依旧危急。由于当地医院医疗设备与救治条件有限,无法应对如此严重的脑水肿症状,医生建议立即将林女士转往医疗资源更充足的上级医院。
10 月 3 日凌晨,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林女士乘坐急救车前往成都,于当天上午 9 时许抵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将她送入 ICU 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ICU 内,医护人员围绕林女士展开紧急救治:通过药物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症状;采用保温设备逐步提升她的体温,改善失温状况;同时进行吸氧治疗,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密切监测她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接下来的几天里,林女士始终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没有任何苏醒迹象。10 月 9 日下午,林女士的母亲吴女士在 ICU 外接受媒体采访时,脸上满是焦虑与担忧。她表示,女儿入院后,医生曾多次与家属沟通病情,明确告知 “脑水肿情况非常严重,目前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10 月 8 日,林女士接受了紧急手术,目的是减轻颅内压力,缓解脑水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但术后她依旧没有苏醒。
“医生说,后续可能还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至于能不能醒过来,现在谁也无法保证。” 吴女士声音哽咽,眼眶泛红,“他们还提到,最坏的情况是女儿可能会成为植物人,只能先继续观察,看后续病情发展情况。”
这个消息对于林女士的家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林女士的父亲特意从江苏盐城赶到成都,每天守在 ICU 外,隔着玻璃窗望着里面躺着的女儿,心里充满了担忧。他每天都会向医生询问女儿的病情,哪怕只是听到 “生命体征暂时稳定” 这样简单的回复,也能让他稍微安心一些。ICU 的探视时间有限,每次只有短暂的几分钟,他都会隔着玻璃轻声呼唤女儿的名字,希望能唤醒她的意识。
在 ICU 的十几天里,医护人员始终没有放弃对林女士的救治。他们根据林女士的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细化用药剂量,优化保温措施,定期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监测脑水肿的恢复情况。同时,为了防止长期卧床引发并发症,护理人员每天都会为林女士进行肢体按摩,保持关节活动度,为她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与褥疮。
三、昏迷 19 天后苏醒:“哭着要吃饭” 却难吞咽
时间一天天过去,林女士的家人在焦虑中等待着好消息。10 月 27 日,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振奋的消息传来 —— 林女士出现了苏醒迹象。当天上午,ICU 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日常护理时,发现林女士的眼睛微微睁开了一条缝,虽然只是短暂的几秒钟,却让医护人员看到了希望。他们立即通知医生,医生赶来检查后确认,这是林女士昏迷以来首次出现有意识的反应。
随后,医生对林女士进行了一系列意识评估测试,通过声音刺激、肢体触碰等方式,观察她的反应。林女士虽然依旧无法说话,但能通过轻微的眼球转动回应外界刺激,这意味着她的意识正在逐渐恢复。这个消息传到家属耳中时,林女士的父亲激动得热泪盈眶,多日来的担忧与焦虑,在这一刻终于有了一丝缓解。
10 月 28 日下午,经过医生的全面评估,认为林女士的生命体征已趋于稳定,脑水肿症状得到明显控制,意识也在逐步恢复,具备转至康复医院接受后续治疗的条件。当天傍晚,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林女士从华西医院 ICU 转出,前往成都一家康复医院,开始康复治疗阶段。
10 月 29 日,林女士的父亲在康复医院外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详细讲述了女儿苏醒后的情况。他表示,女儿转至康复医院后,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前几天的时候,她只能偶尔把眼睛睁开一下,停留的时间也很短,今天早上我去看她,她已经能长时间睁开眼睛了。” 提到女儿的变化,林女士父亲的语气中难掩喜悦。
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开始有了自主需求的表达。“今天中午,旁边病床的患者在吃饭,饭菜的香味飘过来,她闻到后,就开始哭,一直盯着人家的饭菜看。” 林女士父亲解释道,女儿这是肚子饿了,想吃东西,但目前她的吞咽功能还没有恢复,无法正常进食,只能通过鼻饲管摄入营养。“医生说,吞咽功能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得慢慢进行康复训练,现在还不能让她吃东西,怕发生呛咳或者误吸,引发其他问题。”
除了吞咽功能尚未恢复,林女士目前还无法说话,只能通过肢体动作表达简单的需求。“她的胳膊和腿现在都能轻微活动了,比如我叫她的时候,她会试着抬一下手,或者动一下脚,但还不能大幅度活动,力量也比较弱。” 林女士父亲表示,医生已经为女儿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后续会针对吞咽功能、肢体活动能力、语言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医生说,康复可能需要好几个疗程,不能急,得一步一步来,我们现在也做好了长期陪伴的准备,只要她能慢慢好起来,再久我们也等。”
目前,林女士仍在康复医院接受治疗,医护人员每天都会为她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 通过冰刺激口腔黏膜、舌头运动训练等方式,逐步恢复她的吞咽反射;同时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帮助她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肢体活动能力。林女士的家人也每天都守在医院,陪伴在她身边,为她加油鼓劲,期待着她能早日恢复健康,重新开口说话,正常进食,回到日常生活中。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