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今年62岁,刚退休两年,日常生活规律,饭后会和老伴一起去小区溜弯儿。可最近她却开始变得闷闷不乐。
原来,邻居聚会时,几位大妈悄悄议论:“老了身体弱,不宜再同房,要不然容易伤肾、伤骨、甚至短寿。”
听得王阿姨心里发慌,甚至产生了自我否定,“难道真的是年龄大了,就只能远离夫妻生活?”带着满心疑惑,她鼓起勇气,和丈夫一同前往医院咨询。
没想到,医生的一席话却让她大吃一惊,也许正是你也从未听说过的真相。

年龄增长,真的要与夫妻生活说再见吗?很多人都陷入了同样的困惑。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关于中老年健康的“遮羞布”,听听权威专家怎么说。真相究竟是警惕“伤根本”,还是鼓励“顺其自然”?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都忽视了!
绝大多数人对中老年夫妻生活存有误区,认为年纪一大就该“戒除”,否则就是“强行消费健康”。其实,这一观念并不科学。
根据《中国生殖健康蓝皮书》,我国城镇60岁及以上人群中,仍有46.3%的人保持一定频率的夫妻生活。而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团队在对1850例60-75岁老人调研后发现:适度的夫妻生活,有助于身心健康,并没有数据支持“有害说”。

医学上,夫妻生活被视作正常的生理需求,也是情感沟通的重要渠道。美国著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载的一项随访12年研究显示,65岁及以上人群中,定期夫妻生活与抑郁风险降低8.8%、睡眠质量改善12.5%、高血压发病率下降7.2%密切相关。
更重要的是,适度规律的同房并不会像坊间流言那样“耗肾伤骨”,反而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弹性和心理健康。

当然,是否适宜和频率多少,是“个体化”问题。《中国2023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提到:中老年群体的生理功能会有所减退,部分人会因慢性病或药物影响而出现相关困难,但“健康状况许可、双方意愿自愿”的前提下,适度保持夫妻生活完全符合健康需求。
很多人担心:年纪大了还亲热,会不会更容易疲劳,甚至诱发疾病?其实医学研究给出了更为客观的数据。
缓解焦虑,改善心理状态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调查覆盖913对65岁以上夫妻,结果显示,每月保持1-2次夫妻生活者,抑郁评分较无此生活者低15.8%,孤独感及焦虑发生率下降。
增强心血管健康
英国伦敦大学一项横向分析证实,年过60者有规律性生活(每月至少一次),收缩压平均低2-3mmHg,心率变异性更佳,可降低老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
夫妻生活后的全身性肌肉松弛和脑内多巴胺分泌,能够延长深睡眠周期,提升睡眠连续性。中美联合研究发现,相关人群免疫指标如细胞活性提升6.4%,应对常见感染的能力增强。

延缓衰老,增进幸福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公布,维持和谐夫妻生活的老人,自评“生活幸福度”高14.2%,皮肤弹性指标(胶原蛋白含量)趋于年轻状态。
不过,若勉强自己、不顾身体状况或存在慢性病不加注意,也可能适得其反,如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过度激烈可能诱发不适。尤其是第3点,情绪急躁和过度自责会让身心更快衰老!

现代医学反复强调:夫妻生活应遵循“自愿、适度、安全”的原则。不是追求“频率多少”,而是重在质量与健康状态。
自我评估+沟通先行
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如慢性病稳定、医生无特殊限制,可适当恢复或维持夫妻生活。双方坦诚沟通意愿,消除心理负担。

转向“慢节奏”与舒适性优先
年龄增长后,体力、耐力均下降,建议活动时间缩短至15-20分钟为宜,选择轻松姿势,避免强度过大。遇不适及时停止,防止扭伤、心慌。
加强慢病管理,不适时及时就医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建议定期服药、按时体检。如同房中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头晕,务必暂停,首选到医院排查问题。
除此之外,适当补充营养、锻炼身体、注重私密卫生,都有助于维持中老年阶段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专家建议,夫妻生活不是健康的“洪水猛兽”,而是“生活调味剂”,理性、科学地对待,远比“谈性色变”更重要。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生殖健康蓝皮书》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性健康与老年人健康关联分析,2022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8期
《英国伦敦大学:养老人群心血管纵向调查》
《健康中国2030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白皮书》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