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抢个热门Labubu,要么拼运气抽盲盒,要么直接端走一整套,顺带买走7个冷门款。”
最近不少潮玩爱好者发现,买泡泡玛特的套路越来越像爱马仕——想要爆款?先为“配货”买单。
更有意思的是,单个盲盒看似只要几十块,算下来却比切糕还“暗藏玄机”,不知不觉就花了几千块。
从曾经的“盲盒巨头”到如今的“潮玩界爱马仕”,泡泡玛特的2.0转型藏着怎样的生意密码?
Labubu这个长着尖牙的“丑萌精灵”,又凭什么让全球年轻人甘愿买单?
要理解泡泡玛特的2.0玩法,得先搞懂Labubu的爆火逻辑。
这个由中国香港设计师龙家升创作的森林精灵形象,2023年前还排在泡泡玛特IP阵营的第四名,2024年突然逆袭成“吸金王”,所在的THEMONSTERS系列营收飙到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
Labubu的走红绝非偶然,它精准踩中了当代年轻人的需求痛点:
1.在巴黎、米兰时装周上,它常与爱马仕铂金包搭配亮相,甚至让LV、YSL包袋沦为“背景板”。
2.首个拥有“外交身份”的潮玩IP。
3.原价599元的Labubu×Vans联名款,二手市场能炒到1.8万元,溢价超30倍;初代藏品级Labubu更是拍出108万元的天价。
4.尖牙配软萌的“反差脸”,恰好契合了年轻人“叛逆又脆弱”的自我投射。在996、内卷的压力下,这个小玩偶成了不少人的“情绪布洛芬”。
随着Labubu爆火,泡泡玛特的业绩也水涨船高:2024年营收突破130.4亿元,海外业务营收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其中东南亚市场增速高达619.1%。
但资本市场更关心一个问题:单靠一个IP火下去不现实,泡泡玛特的下一张牌怎么打?
所有人都以为泡泡玛特会走迪士尼路线——搞IP延展、拍电影、建游乐园,没想到它剑走偏锋,把Labubu打造成了“潮玩界爱马仕”。
爱马仕的核心玩法是“配货制”:想买几万块的铂金包?得先花几倍价钱买丝巾、香水等“搭售品”。
泡泡玛特把这套逻辑玩得炉火纯青,只不过把“铂金包”换成了Labubu热门款。
在泡泡玛特的新品系列里,Labubu和另一个热门IP“新西兰”永远是稀缺品。
想单独买到几乎不可能,要么靠极低概率抽盲盒(隐藏款概率低至1/144),要么就得“端盒”——一次性买走整个系列8个玩偶,其中7个可能是你根本不想要的冷门款。
这7个冷门款,本质就是买Labubu的“配货”。
这种模式已经从国内蔓延到全球:新加坡消费者想买Labubu第三代,得搭配一二代产品;泰国粉丝抢联名款,要先清空指定货架;国内更直接,想拿Labubu×Vans联名手办,单笔消费必须满1699元。
配货模式的威力立竿见影。
2024年泡泡玛特13个IP营收破亿,四大顶流IP营收均超10亿元,冷门IP靠着热门款的“带动”成功去库存。
这恰好击中了资本市场的喜好:爱马仕靠配货模式撑起49倍PE(估值倍数),而LV只有20多倍,泡泡玛特如今的PE也达到35倍,远超行业平均的25倍。
有人质疑:“爱马仕动辄几万块,泡泡玛特才几十块,算什么奢侈品?”
但这正是它的“切糕式”智慧——看似单价低,实则暗藏“量价陷阱”。
切糕的套路是“一两几块钱,一刀三五斤”,泡泡玛特则是“单个几十块,一套大几百”。
单个盲盒售价通常59-99元,看似不贵,但为了集齐Labubu系列,或者抽中隐藏款,消费者会忍不住反复购买。
数据显示,泡泡玛特会员复购率达49.4%,累计注册会员超4600万,几乎没人只买过一个玩偶。
联名款更是“切糕式收割”的利器。
泡泡玛特把联名玩到了极致:今天和这个联名,明天和那个合作,后天推出时装周限定款。
这些联名款都是短期限量,过了这村没这店,粉丝只能追着买。
更狠的是海外定价策略。国内卖159元的Labubu,在美国售价近300元,贵了一倍还多。
但即便如此,海外门店依旧供不应求,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已达38.9%,泡泡玛特还定下目标:未来把海外占比提到60%-70%。
按这个趋势,它真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贵的塑料”。
不管是爱马仕式配货还是切糕式定价,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买单,核心还是Labubu提供了“情绪价值”。
Labubu的“丑萌”设计打破了传统审美,让追求个性的年轻人找到认同感;拆盲盒的不确定性刺激多巴胺分泌,缓解工作焦虑;晒藏品能收获同好点赞,成了重要的“社交货币”。
更关键的是,这种情绪需求是全人类共通的。
全世界的年轻人都面临内卷、孤独,Labubu正好成了通用的“情绪解药”。
从纽约到曼谷,从首尔到伦敦,不同国家的粉丝为同一个玩偶疯狂,让它从潮玩变成了“全球文化符号”。
这其实是每代人的共同执念:80后攒水浒卡、90后抢暴龙机、00后追Labubu,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陪伴感”“成就感”买单。
但爆火背后,隐忧也不容忽视。爆火背后,隐忧也不容忽视。
目前Labubu贡献了大量营收,而新IP孵化成功率仅30%。如果哪天年轻人对Labubu失去兴趣,没有新的“顶流”接棒,配货模式就会失灵。
黄牛囤货、溢价炒作已经成了常态,职业黄牛甚至用外挂扫货,普通粉丝很难原价买到热门款。更让人担忧的是山寨泛滥,稀释了品牌价值。
爱马仕靠百年品牌积淀支撑起配货制,泡泡玛特才十几年历史,能否长期维持这种“稀缺感”还是未知数。
泡泡玛特把Labubu卖成“爱马仕+切糕”,本质是吃透了当代消费的核心:功能价值满足温饱,资产价值满足安全感,情绪价值满足精神需求。
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情绪价值才是最值钱的“硬通货”。
从奶茶店靠“治愈感”卖26元一杯,到网红餐厅靠“仪式感”让人流队几小时,再到泡泡玛特靠“陪伴感”撑起2000亿市值,都证明了同一个道理:生意做到最后,拼的不是价格,而是对人心的理解。
但情绪是善变的,今天能为Labubu疯狂,明天也能为新IP买单。
泡泡玛特的2.0模式能不能长久,关键要看它能否持续提供新鲜的情绪价值,而不是只靠配货和限量“薅羊毛”。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