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圈炸锅了!两大热门公司——DeepSeek和Manus——一个被传“凉凉”,一个被曝“跑路”,网友疯狂吃瓜:到底发生了什么?背后是不是有大棋?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两家公司的真实动向,以及它们和中国AI战略的深层关系!
前段时间,网上疯传DeepSeek使用率“暴跌”,甚至有人说它“凉透了”。但真相是——数据被误读了! 真实情况是,DeepSeek的网页端流量确实下降,但整体用户量其实暴增20倍!为啥?
因为DeepSeek选择了开源策略,把模型开放给腾讯、百度甚至手机厂商,用户直接用第三方接入,自然不挤官网了。更狠的是,DeepSeek故意把官方API做得难用——延迟高、上下文短,逼得用户去别家。这操作看似自断财路,实则是为了省下算力,全力研发下一代AI(比如传说中的R2)!
创始人梁文锋早就放话:DeepSeek的目标不是做“AI客服”,而是搞出真正的AGI(通用人工智能)! 这种“技术优先”的策略,正好契合国家推动国产AI自主化的政策,比如最近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说白了,DeepSeek没凉,人家是在闷声憋大招!
另一头,Manus的操作更劲爆——总部搬去新加坡,国内团队大裁员,官网屏蔽国内IP,连微博、小红书都清空了! 网友直接炸了:这是要“跑路”?
其实,Manus这波操作早有预兆。去年8月,它就在新加坡注册了公司,产品一上来就是全英文,明显冲着海外市场去的。这次外迁,直接原因是美国资本的压力——Manus拿了硅谷Benchmark的7500万美元投资,但美国《对外投资安全计划》限制中资AI企业,逼得它必须“去中国化”才能活下去。
另外,国内AI赚钱太难了!用户不愿付费,而海外企业客户更愿意买单。再加上美国禁售高端AI芯片(比如英伟达H100),Manus留在国内,算力都成问题。跑去新加坡,既能躲开审查,又能蹭国际算力,一举两得。
但问题来了——Manus的技术到底行不行? 有人质疑它是“套壳”阿里千问和Claude,虽然官方强调自主框架,但商业化能力仍是未知数。更关键的是,它放弃了中文市场,和国家的“国产替代”战略有点背道而驰,未来还能拿到政策支持吗?
这两家公司,其实代表了中国AI的两种活法:
国家当然更希望扶持像DeepSeek这样的“技术派”,但现实是——美国芯片禁令卡脖子,算力不够用,逼得一些公司只能“曲线救国”,甚至像Manus一样“出走”。未来中国AI能否崛起,关键还得看国产算力能不能突破,以及政策如何平衡自主创新和全球化竞争。
所以,别被表面新闻忽悠了,真正的AI大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