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不会告诉你的真相:康熙收复台湾,竞是颠覆认知的百年大计

康熙收复台湾这段是历史对后世中国对台湾的统治提供了法理,也能够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但是很多人对于这段历史也仅限于知道康熙收复了台湾这件事,其中的变故却鲜为人知,更是一则百年大计。

康熙在当年面对的台湾问题和现在的我们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康熙在当年是怎么收复台湾的呢?

台湾在明朝后期的时候被荷兰殖民者所占领,虽然当时的台湾在法理上属于明朝,但由于海禁导致明朝对台湾始终是羁靡管理,再加上明朝后期先是日本侵略朝鲜,又是李自成农民军和满清内乱。

导致明政府在台湾被荷兰人侵略这件事上根本无暇顾及,导致荷兰人在台湾不费吹灰之力就在台湾殖民了38年的时间。

直到清朝入主中原后,内地反清复明的力量逐渐被清军消灭,其中国姓爷郑成功更是反清复明的佼佼者,但面对满清所向披靡的八旗军,也只能一退再退,被围困到福建后郑成功为了活下去只能选择渡海败退到台湾。

当时的荷兰人只是海军相对来说强一点,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海盗出身,郑家军的海军自然也不差,而且陆战荷兰人更不是郑家军的对手。

郑成功在登陆台湾岛后在短时间内就把荷兰人给赶出了台湾,郑家也成了台湾的实际统治者。

郑家统治台湾一共统治22年的时间,不过这么短的时间其中也要分成两个部分来看。一部分是郑成功时期,郑成功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将台湾当作反清复明的根据地大本营,有朝一日还是要回到大陆光复大明。

另一部分则是郑成功之子郑经统治台湾时期,相较于父亲郑成功的家国情怀,郑经显然就没有这份觉悟了。郑经想的是想要靠着台澎金马,在岛内自立为王,和郑成功的想法已经是两个概念了。

所以到了康熙初年的时候,康熙也意识到了台湾问题不能够再放任不管,如果在这么继续下去郑经就真的要让台湾独立了。

所以在1665年和1666年这两年的时间里,康熙下令对台进攻,只不过这两次都是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

康熙这时候也意识到了清军在海上的薄弱,所以在后来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对台湾郑氏一直都是招抚的态度,为了能顺利收复台湾,康熙在很多事情上都对郑经做出了让步。

最开始康熙给郑经开出的条件是要让台湾和大陆一样“剃发易服”,这样才能证明台湾人和大陆一样都是一个国家的人,而给郑经的好处则是封他在台湾做一个王爷,在台澎金马地区有较高的自治权,但重要的事情还是要听中央的。

地位就和清初设立的三藩差不多,算的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过郑经对此并不满意,他提出要让台湾和朝鲜的地位一样,且不用像大陆一样剃发易服。对于郑经的条件康熙自然不同意,朝鲜本来就是脱离于中原王朝之外的国家,和台湾的情况不一样。

如果康熙同意了郑经的要求,要不就等于承认了台湾和朝鲜一样只是大清的藩属国,而非是大清的一部分了吗?也就等于变相的分裂国家,这种遗臭万年的事情康熙自然不会干。

这个时候姚启胜对于郑经的无理要求已然看不下去了,多次向康熙上奏,希望出兵台湾靠武力解决。

不过康熙这时候康熙对于武力收台还是有所顾虑,一方面是大清的海军不如郑氏的水师,再加上作为守方的郑家军还占据地理优势,前面两次战败给清朝水师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另一方面则是康熙还面临着三藩之乱,很难再对台湾用兵。所以康熙还是选择用和平的手段来收复台湾。

在1677年的时候,康熙在郑经提出的条件上又做出了让步,可是郑经却出尔反尔,又提出了:“边所海岛悉为我有,资给粮饷,则罢兵息民。”

郑经的意思就是还要把台湾附近的海岛都划分给自己统治,并且中央还要按时给自己发放粮饷,每年供应六万两。

不仅如此,这边康熙不断对郑经释放善意,而郑经知道康熙面对三藩之乱相当棘手,又联合平南王耿精忠在福建一带不停的给清军使绊子,并占领了福建沿海的诸多小岛,以此当作根据地频频偷袭清军。

三年后,康熙最后一次对郑经进行招抚,郑经这次只抛出了一句话:

“台湾远在海外,除非如先前所议,许照朝鲜例,以外国之礼见待,各不相犯。”

郑氏集团始终存在着格局自安的想法,将台湾视为中国藩属国的地位,认为只要和朝鲜、琉球一样和清朝存在朝贡体系就行了。

谈了这么多次,郑经还是想要让台湾独立,康熙顿时有一种被耍了十几年的感觉,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郑经的一再忍让换来的则是郑经的得寸进尺。

因此在1680年的时候,康熙下令整备水师,准备武力收台。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清朝水师的规模也不可同往日而语,拥有大小战船二百余艘,以及三万水师官兵,可以说在纸面实力上已经能够碾压郑家水师了。

经过三年的准备工作,康熙命施琅为总指挥下令向台湾发起进攻,在施琅的指挥下清朝水师以绝对实力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迫使郑经之子郑克爽投降,使明朝后期脱离国家的台湾再次回到了中国的版图,完成了统一。

不过在收复台湾后,清朝朝野上下对台湾的“留”还是“弃”又有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大臣主张放弃台湾的原因在于台湾孤悬海上,不利于中央管理,认为对台湾的管理还是像明朝时期那样羁靡,只需把主权拿在中央手中就好。

而像施琅和姚启胜这样对台湾进行积极建设的一派则认为,台湾必须纳入大清的版图,并且在当地驻扎兵力。

理由在于“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

施琅认为台湾是中国东南的门户,也是浙江、广东这些沿海省份的天然屏障,如果台湾失守那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就会变的十分棘手。

而姚启胜则上奏康熙:“台湾广土众民,户口十数万,岁出钱粮似乎足资一镇一县之用,亦不必多费国帑,此天之所以为皇上广舆图而大一统也,似未敢轻言弃置也。”

施琅的意思就是告诉康熙,台湾的税收能够支撑当地的行政开支以及建设,对于大清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证明大清是中华正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也正是在施琅和姚启胜等一众“留台派”的坚持下,康熙最终下定决心将台湾纳入中国的版图。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如果当年康熙没有武力收复台湾,以及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那后世的中国也就对台湾失去了法理上了所有权。

所以说康熙当年的决定绝对算的上一项,既利在当时又功在千秋的百年大计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历史   百年大计   教科书   认知   康熙   真相   台湾   水师   明朝   中国   朝鲜   荷兰人   清朝   时间   版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