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奉天(今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坐镇沈阳的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收到路轨被炸的报告后,当即以关东军代理司令官、先遣参谋的名义,向关东军部队发布进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的命令。各路日军向北大营发起猛烈进攻,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9月19日,关东军迅速占领了南满、安奉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营口、田庄台、盖平(今盖州)、复县(今瓦房店)、大石桥、海城、辽阳、鞍山、铁岭、开原、昌图、四平、公主岭、安东、凤城、本溪等地。
随后,又向长春等地发起进攻。用时4个月零18天,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坚决主张对日抗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在其他爱国党派、团体和人士的共同呼吁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自此开始。
历史背景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历史意义
1、“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2、东北沦陷后,当地军民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与敌人周旋,最后壮烈殉国。当日军剖开他的遗体时,发现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连残暴的敌人都为之震惊。赵一曼女士在受尽酷刑后仍坚贞不屈,就义前留给儿子的绝笔信展现了大无畏的革命气节。这些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精神,支撑着中国人民度过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3、九一八事变暴露出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内部分裂的严峻现实。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丧,三千万同胞成为亡国奴。这一惨痛教训让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事变后,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国家前途,探索救国道路。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唱出了流亡关内的东北人民的血泪心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这段历史告诫我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强国必先强军,唯有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九十余年,但其历史教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更要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让历史的苦难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告慰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致敬先烈
九一八,是国人心头一道深重的伤痕。那夜沈阳城的炮火,撕裂了东北的宁静,也撕开了民族危亡的序幕。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胃里只有棉絮和草根;赵尚志将军率领抗联将士血战到底,宁死不屈;赵一曼女士受尽酷刑仍坚守秘密,用鲜血书写忠诚。还有无数无名英雄,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长城,他们的血浸透了黑土地,他们的魂守护着山河无恙。
如今硝烟散尽,我们站在历史的这一端回望,犹见他们坚毅的背影。他们不是史书上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佟麟阁、赵登禹等将军血洒疆场,八女投江的巾帼英烈毅然赴死。这种牺牲,沉重如铅,光亮如星。
铭记九一八,便是铭记民族的痛与勇。先烈已逝,精神长存,我们当以自强告慰英灵,使国家日臻富强,不再受欺侮。这纪念,不是沉溺于仇恨,而是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918事变勿忘国耻#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