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对标苹果,从改名做起?

小米16改成17,按照雷军的说法,这是产品力跨代升级,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

不过,当开始用别人的名字定义自己时,可能就已经输了一半。

去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1.68亿,全球排名第三。

这样的成绩单,按理说应该挺直腰杆了。

可偏偏在iPhone17发布前夕,小米选择了跳过16,直接上17。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锚定效应」,大致上就是人们会习惯性找个参照物,去判断其他事物的价值,这个参照物,就是心里的锚。

小米这次改名,显然是想把自己锚定在iPhone17这个参照系里。

表面看是营销手段,实际却暴露了小米的深层焦虑。

即便喊了这么多年高端化,但还是摆脱不了追赶者的心态。

2011年,雷军穿着黑T恤牛仔裤站在发布会上,被调侃为「雷布斯」。

从那时起,小米就开始了漫长的对标之路。

MIUI系统对标iOS,发布会风格对标苹果,甚至连澎湃OS3都主动兼容苹果生态。

这种对标在创业初期没问题,日本企业当年也是靠模仿欧美起家,关键是要模仿出自己的东西。

可十几年过去了,小米还在对标。

造手机要对标苹果,造车也要对标特斯拉。这十几年来,「对标」已经深深植入小米的基因,也植入了网友对品牌的印象当中。

也正因如此,雷军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网友拿放大镜去找不同,从衣服着装模仿的谁,到车子外形致敬了哪家,群嘲的声音一直没能停下,虽然也做出了一番成就,成为了行业头部,可大家似乎就是不肯放过它。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思维模式上。

高端化不是把价格提上去,不是把参数堆上去,更不是把名字改得跟别人一样。

高端化的本质,是创造独特价值和建立品牌信任。

京东数据显示,iPhone17预售开启仅1分钟,成交量就超越去年全天。

配合国补政策,拼多多上iPhone17直降近千元,销售火爆。

面对这种压力,小米选择提前发布、改名应战。

可问题是,消费者真的会因为数字相同,就把两个品牌画等号吗?

更要命的是,这种改名还会导致背离期望。

当消费者看到15后面不是16而是17时,第一反应不是跨代升级,而是为什么要跟风苹果。

米粉们的哀嚎声已经说明了一切,这可能是含金量最低的一次对标。

网上有个说法,是什么安卓思维、安卓人,本来只是带点贬义的玩梗,可小米这一改名,反而坐实了这种划分。

真正的高端化,不是跟随,而是定义,不是致敬,而是原创。

小米其实有这个实力,玄戒芯片已经量产装机,智能家居生态让友商颤抖,小米汽车更是重新定义了新能源车的增长范式。

可为什么一到手机上,就又变成了那个需要靠改名来彰显实力的追赶者?

坦白说,小米17的销量应该不会太受影响。

手机硬实力摆在那里,小米的基本盘也够硬,不会因为一个名字就抛弃。

只是消费者心智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小米想通过改名实现品牌跃升,就像想通过改名字来改变命运一样天真。

真正的突破,还是要放在产品上,而不是玩数字游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数码   小米   苹果   品牌   参照物   定义   实力   消费者   名字   手机   特斯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