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
水口村的联安围,
有一座历经近百年风雨的
水利工程 —— 宋隆基闸。
它不仅是
守护一方安澜的 “水利卫士”,
更是遭受日军多次轰炸仍屹立不倒,
见证着高要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成为当地人心底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也提醒着后人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 宋隆基闸于1927年建成投入使用,为中华民国时期广东省引进外国技术建设项目,是当时广东省水利计划的重点工程。以上两图 赖家乐 摄
走进宋隆基闸,外墙上和铁栏杆上多处大小不一的弹孔格外醒目,即便经过修缮,部分弹孔仍然有手掌大小,而这些弹孔都是当年日军无差别轰炸留下的痕迹。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百年老闸并未因岁月与战火沉寂,基闸如今仍正常运转、使用。
▲ 宋隆基闸遍布的累累弹孔见证着日军罪行。以上三图李叶子 冯楚渝 摄
据了解,始建于1918年的宋隆基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面宽16.3米、进深11.2米。至今仍负责白土、金渡、回龙、蚬岗等镇集雨面积为413平方公里的灌溉、排水任务,并外御西江洪水。
▲ 宋隆基闸旧影。图源 文明高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宣布全面抗战,战事波及每一寸土地,高要虽为后方,也难保平安。据《高要县志》记载,从1938年1月15日到1943年10月17日,6年间日本军机对高要境内空袭达200多次,投弹3000多枚,造成死亡1150人,伤1822人。
当日寇飞机轰炸西江羚羊峡时,误将这座水利设施当作抗日军事碉堡,对其进行多次无差别扫射,墙体上多处弹孔清晰诉说着过往的苦难,至今仍清晰可见。这座基闸不仅是日本侵略者罪行的铁证,也是当地军民在战争中的顽强与智慧的体现。2019年,宋隆基闸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向每一位参观者述说着这段不屈的历史。
▲ 伤痕累累的宋隆基闸。图源 文明高要
▲ 2019年,宋隆基闸入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李叶子 摄
上世纪50年代,宋隆基闸加装电动设备,改变以往依靠人工升降闸门模式,提升了工作效率。上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在基闸旁建设宋隆泵站,遇到洪水时可抽水排洪,让宋隆河沿岸百姓真正告别水患。
“即便伤痕累累,宋隆基闸依旧屹立不倒,在战火中守护着这片土地,为地方保驾护航,还抵御了多次洪水侵袭。”联安围工程管理处技术负责人谭沛良介绍,如1994年的西江特大洪水,当时水位达13.36米,依靠宋隆基闸有效防御,当地得以安全度汛。不过,宋隆基闸的钢闸身也因此变形。1997年,宋隆基闸外新建起宋隆水闸,新闸主要用于抵挡西江洪水,有效保护宋隆基闸结构安全。
如今,在宋隆基闸墙体及联安围工程管理处内,仍保存着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碑文、宋隆基闸碑志拓本,还有当年为筹集资金修建宋隆水闸发行的股票影印件等。
珍贵的历史资料保存至今
这些实物史料,不仅详尽地记述了建成宋隆基闸的经过,见证了当年宋隆河畔绅士、乡民与港澳同胞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治理水患的历史,也从侧面映照出民族危难之际,高要人民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精神力量。
▲ (左图)存于宋隆基闸墙体及联安围工程管理处内的宋隆基闸股份公司股票影印件。(右图)宋隆基闸股份公司股票。图源上海阳明拍卖有限公司网站
工作人员多年来始终默默守护,坚持精心管理维护,宋隆基闸至今仍在为高要白金龙片的水利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续写着她的“守护故事”。
▲ 赖家乐 摄
“我们定期对基闸进行维护,为机组件上油、检查机组磨损程度,及时除锈并涂刷防锈漆,延续老闸的‘生命力’。”谭沛良说,这座水利工程也是高要人民不屈不挠、坚韧智慧的象征,其所承载的抗战精神和民族气节,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我们要让她不仅能继续发挥防洪灌溉作用,更能一直‘讲述’那段历史,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原标题:金渡镇宋隆基闸 抗日烽火中的水利“卫士”
来源:高要发布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