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行情的观感为什么还不错?
因为相比于前几年,能明显找到好几条成趋势的主线。
远的不提,至少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TMT、机器人(机械)、银行六个大行业,赚钱效应是足够的。
除了银行是股息配置逻辑的之外,其他都建立在产业趋势的基础上,这块恰恰是公募主观投研的主场。
事实上,几乎每到一轮大的产业趋势出现的早期,都会是主动基金相较被动基金建立优势的时候。
因为产业初始期,股票市值还不大,还没有被纳入主流市值加权指数,就连细分行业的ETF还没太多机构来卷,这是主动基金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的地方。
这几个大的产业趋势发生在主动与被动竞争白热化的时点,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主动基金的出路之一,坚决拥抱产业趋势
目前二季报的披露刚刚完成,上半年偏股混合类基金规模增长前十的产品里有很多熟悉的角色。
比如一季度在机器人行业赚翻了的永赢张璐。
比如二季度夺得半年业绩冠军的汇添富张韡。
比如在富国逐渐适应下来,重新进入角色的范妍。
再比如同时在港股新消费、创新药方向赚到大钱的广发吴远怡。
以及作为少数派的价值红利方向,被机构投资者愈发看重的蓝小康...
更值得关注的数字在于,在这份偏股混合基金规模增长Top10的榜单中,永赢基金一家占3席,略显突出。
今年,如果说有哪家主动基金的存在感很强的话,我想10个人里有8个会说到永赢。
我刚把永赢的权益基金拉出来做了数据,几乎每个月,都有具备明显产业趋势的基金领涨,主动和被动都有。
业绩跑出来了,投资者自然会用脚投票,上半年主动权益规模增幅,永赢基金增长超240亿,排在第1位。
现在的投资者越来越擅长做自主配置,对产品风格定位清晰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永赢做的其实就是在把握产业趋势的基础上,让敞口更清晰,哪怕你看不到实时持仓也知道基金的投资方向。
永赢的主动基分四大类——全基型、风格型、工具型和策略型。
全基型是全市场选股,比如高楠的永赢睿信,这种全市场基金比较适合当底仓,一季度永赢睿信规模涨超20亿,二季度又涨了约16亿,最新规模已经破了50亿。在主动权益上量如此艰难的时代,高楠持续获得投资者认可属实不易。
风格型是以基金经理的能力圈为基础,像李文宾的科技成长风格就是一例,李文宾的永赢锐见进取,看二季报重仓布局了算力、创新药和军工,5月以来涨幅尤其猛。
策略型是永赢慧选系列,你可以理解为smartβ的主动化,比如永赢价值发现慧选A,作为中小盘低估值策略的基金,刚成立不到3个月,收益率已达13.99%(数据来源: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5/7/18)。
而工具型就是永赢智选,关注产业早期空间大、政策支持度高的方向。
主动基金的工具化布局是一张明牌,这谁都清楚。
可主题基金咱之前也不是没见过,能前瞻性的把握冷门行业,同时抓住几个大的产业趋势走出集群效果的,确实并不多。
这跟公司整体投研的崛起,专家型管理人深度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不得不说永赢在产业前瞻这一块确实敏锐。
二季报,永赢连深海科技和可控核聚变也覆盖到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为核心新兴产业。
永赢早就在“上天下海”的行业布足了资源。
有卫星ETF和通用航空ETF,两只都是全市场首只发行;也有永赢高端装备智选和永赢低碳环保智选。这俩都是“上天”。
下海就是最近很火的“永赢启源”,主攻深海科技。
我按成分股大致筛了一下,公募关注该方向的产品主要三只,你就说多冷门吧。
而可控核聚变,我们知道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想要一劳永逸突破能源瓶颈,最终梦想就是可控核聚变,参考之前的煤炭和石油,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科技革命,必然以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为前提,这就是永赢制造升级智选的意义。
这些新兴产业叙事宏大,也是主动基金获取丰厚超额的来源,但同样意味着较大的波动和更高的理解门槛,请大家关注永赢智选系列的持有建议,切记切记。
同时大家更不要因为智选的出圈,而忘了永赢王牌的固收业务。
这两天大家对固收大佬的离任比较震惊,也在找其他优秀的公募固收+。
从结果上看,上半年偏债混合类的永赢添添悦6个月持有规模增量排名第2,二级债基类永赢稳健增强规模增量排名第4。
另外,转债增强策略的永赢易弘,成立以来20个季度中有19个季度收益为正,这个业绩意味着什么,大家懂得都懂……
虽然头部绩优基金经理的稀缺性无可替代,但公募依然有很多优秀的固收+等着大家挖掘。
主动基金的出路之二,继续做均衡价值的“宽基”
如果说永赢出圈的智选系列,代表了前瞻产业布局+工具化在主动基金身上的实验,那均衡型主动基金则代表了投资者、渠道对“宽基基金经理”的要求。
比如高楠,永赢睿信二季报前十大持股覆盖了创新药、新消费、家居、机械、金矿多个出牛股的方向,在行业分散的同时兼顾了收益率,年内收益超过了40%。
最近也和浦发银行总行的产品部领导交流较多,浦发总行在选品上,就特别看重基金经理的均衡。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第一批浮动费率基金的产品新发中,浦发代销的东方红核心价值、交银瑞安,卖得都挺不错。
周云和黄鼎,我之前都写过,会对自己擅长的方向有偏爱,但对市场有敬畏,所以不会在某个方向暴露过重,是全市场基金必须的类型,他俩的基金最近也都新高了。
另外一点,招行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最新成立的大成洞察优势,刚刚成为了今年新发规模最大的基金。
李博之前的方法论我关注不多,但看近几年的持股和刘旭倒是有不少重合之处。
虽然在收益上大成高鑫依然是王者,但李博能在波动方向上接近不断新高,也很不错了。
此外,我觉得被大家忽视的点在于,在浮动费率募集前,5月招行还低调发行了两只新基金。
范妍的富国均衡增长和张明的安信优选价值。
因为他俩入选了招行的启明星计划,招行启明星计划是招行内部的选品项目,比起相对收益,可能会更注重绝对收益一点,招行也会对回撤、换手率、收益率做一些要求。
大家关注到这俩募了多少亿吗?
富国募了20个亿,安信募了13个亿。
这个规模放在浮动费率里也不低了。
说明什么?
说明比起管理费,投资人明显更在意的是过往业绩,以及在牛熊市场中的表现。
更在意基金经理这个人,以及背后可持续的业绩。
费率更多是锦上添花,赚钱的时候大家不太在意费率,如果一直亏钱,降费可能也没办法很好的安抚投资者。
所以公募的核心依然是经营人才。
扯远了,说回范妍和张明。
范妍现在在富国眼看就奔着100亿去了,很多都是机构去买的,说明资金对策略女王的Title还是认的。
从去年10月,范妍管理富国稳健增长以来,表现基本在预期之内,收益没有特别拔尖,但也没跑输大市,就是贴着偏股基金指数在走,可以理解,范妍真正跑出圈也不是2020牛市,而是在2021年市场调整之后,所以多给范妍时间就好。
再看张明,我一直觉得安信这帮基金经理是被市场低估的,尤其是被机构投资者普遍低估。
张明代表基金,安信企业价值从2017年3月成立到现在,8年138%的收益,年化11%。
这个收益的背后是,牛市时跟着涨,熊市的时候震荡守住,然后新一波行情来了再上涨,这样一步步蹭上去的,我觉得很符合个人持有者对“宽基”的要求,也符合机构投资者“配置”的需求。
我理解张明也是比较纯粹的价值风格,虽然安信给他的定位是红利更多一点,但我觉得,他倒没有这么深度低估值,以前宁德茅台不便宜的时候他也买,所以我觉得张明对成长性也是挺关注的。
再看规模,安信企业价值直到2023年底规模还在5000万,2024年破亿,924之后才破3亿。
诚然,规模是业绩的敌人,但你得承认,规模太小同样也是敌人。
现在张明终于被招行注意到了,以后价值发现不是梦,希望业绩这一块能保持住。
毕竟公募能坚持绝对收益,坚持低估价值的基金经理,确实不多了。
这种风格的基金经理,想要规模脉冲基本不可能,因为你不性感,但好好干争取获得配置资金的流入,留下漂亮的职业生涯曲线,还是值得期待的。
写在最后
我们在选基金之前,对产品要有清晰的定位。
永赢智选就是工具型产品,适合做卫星仓位,不要在个人仓位中占比太大。
那什么产品适合作为底仓配置呢?
高楠、周云、黄鼎、范妍、张明等,如果他们没有离职不做人员变动的话,这些均衡的“宽基”型基金,可以考虑长拿。
基金不同,配置理由也不同,但只要在自己相信并擅长的方向做到极致,最后都会形成产品的稀缺性。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