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英国前首相苏纳克,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印度裔首相,而就在大洋彼岸,担任过美国副总统的哈里斯,她也是印度裔。
这不是偶然,更不是奇迹,2024年,加拿大新移民中,每四个人就有一个来自印度,而中国移民的占比却跌到了个位数。
西方真的更喜欢印度人吗?那华人呢?一向以勤奋、守规矩著称的华人,为什么反而在西方越来越边缘化?
很多人不知道,印度的英语,其实是殖民者留下来的“遗产”,十八世纪,英国人刚刚统治印度时,并没有着急教育这片殖民地上的人民。
他们更在意的是怎么榨取资源,但很快他们发现,治理印度光靠枪杆子不够,于是开始培养所谓的“中间人”,也就是今天印度精英的祖先。
从1835年起,英国每年花10万英镑在印度搞英语教育,不是教语法,而是教莎士比亚、教西式礼仪、教怎么在西式法庭里说话。
他们要的是一群“看起来像印度人,但思维方式像英国人”的管理者,到1947年印度独立时,已有5万印度人留学英国或通过商业渠道站稳脚跟。
他们的孩子,后来也成为了移民潮的先驱,反观同一时期的华人呢?大多在修铁路、挖矿,语言不通,也没有任何像英国那样的教育支持。
西方社会甚至根本不打算让他们留下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当时搞排华法案,白纸黑字写着“不欢迎你们”。
所以今天印度人在硅谷侃侃而谈,而华人还在担心发音不准、担心公开场合说中文会不会被人嫌弃,这不只是代际差异,这是从根子上就被区别对待了。
2023年,美国印度裔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数达到了12.8万美元,这个数字,是白人家庭的两倍,比华人家庭也高出不少。
印度人真的比华人更聪明吗?并不是,他们只是更懂得怎么在西式社会里“玩游戏”,硅谷的升迁有个“潜规则”,就是内部推荐,如果没人帮你递简历,你的名字连HR的邮箱都进不去。
而数据显示,印度裔员工通过“抱团”内部推荐晋升的比例高达64%,华人呢?只有8%,你在公司埋头干活,他们在会议室说英语、在食堂聊家乡话、在老板面前展示团队凝聚力。
结果呢?你成了可靠的员工,他们成了未来的管理层,这不是谁更努力的问题,而是谁更懂得如何被“看见”。
1972年,非洲乌干达的总统阿明宣布驱逐5万名印度人,这些人可不是穷人,而是控制了当地经济命脉的商业精英。
他们带着将近10亿英镑的财富,迅速移居英国,英国政府不仅没有拒绝,反而欢迎他们,说白了就是“有钱有文化,正合适”。
而1948年英国《国籍法》出台后,大量印度劳工被引入英国,特别是锡克教徒,这些人后来成为英国工业的骨干,也建立起了紧密的印度社群。
几十年后,他们的孩子学着父辈的路子,走进了银行、法院、议会,与此同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印度裔,也通过英联邦的身份,逐步融入主流社会。
而同一时期的华人移民,在干嘛?还在餐馆、洗衣店、批发市场里拼命挣钱,没错,确实吃苦耐劳,但这份辛苦,在西方社会眼里,换不来掌声。
很多人以为西方欢迎印度人,是因为他们会说英语,其实语言只是表面,真正的原因,是印度的“战略价值”。
西方从来不是谁好就帮谁,而是谁对它有价值,印度正好,既不太强,又能凑数,他们有大市场,有便宜劳动力,又愿意配合美国搞军演。
西方就顺水推舟,把印度打造成“民主伙伴”“技术盟友”,于是,美国、加拿大、澳洲、英国的移民配额都向印度人倾斜。
2024年,加拿大新移民中,印度人占比高达26.37%,华人只占6.2%,这不是印度人太优秀,而是西方安排好的“平衡术”。
更现实的是,西方怕华人怕得要命,他们担心技术外流、担心忠诚问题、担心你哪天突然“站错队”,你再努力,他们也不敢把核心给你。
今天的印度裔政客遍布全球,英国前首相苏纳克、美国前副总统哈里斯、爱尔兰原总理瓦拉德卡……他们都有印度血统。
这表面看起来很光鲜,但别忘了,哪怕是苏纳克,也被英国媒体嘲讽“不是正统精英”,有人挖他祖父当年是肯尼亚来的移民,有人质疑他无法真正代表“英国文化”。
他们能当政客,是因为西方需要“多元”做样子,但能不能进核心层,能不能说了算,还得另说,华人想进入政坛更难,就算你能力再强,他们也总要问你一句:“你到底站哪边?”
2025年8月,美国又对印度商品加征了50%的关税,理由是印度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印度外交部当场反击,说这是“不公平待遇”。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夏尔马公开喊话:“我们应该考虑和中国合作破局。”这不是玩笑,就前不久,印度恢复了对中国游客的签证。
还批准了中企龙旗科技和印企的合资项目,这些都说明,印度也明白,西方不是朋友,是“利用你”。
而在南海,印度又跑去和美国搞联合军演,摆明了是两边下注,这就是印度的逻辑,谁能给我好处,我就靠谁,也难怪西方愿意和他们打交道,太“灵活”了。
印度人要统治世界了吗?可能很难,西方让他们“上台”,或许只是有些需要利用到他们的地方。
但中国人要明白一件事,不要羡慕表面上的荣耀,更不要照搬别人的路径,印度人进了西方的门,是因为他们愿意被塑造、被利用、被包装。
华人不一样,骨子里有独立、有自尊、有历史沉淀,所以我们走得慢,但脚下的路,是自己的,世界不是靠谁说得多、谁抱得紧就能赢,真正决定未来的,是谁能站得住、站得稳、站得久。
信息来源:以全球应对全球:印度裔人才在全球政界的崛起 经济观察报2024-11-30 11:22
印媒:印度悄然改变对华封锁政策 环球时报2025-07-31 11:16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