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叫中国?这个问题看起来就很蠢,因为谁都知道,“中国”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才成立的,而“中国”这个词在之前就已经有了。
1949年以前的“中国”又是什么意思?“中国”这个词究竟是怎么来的?
1963年,陕西宝鸡的一个农家小院内,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发现它的农民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于是便将其当废铁卖到了废品收购站。
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倒是有些眼光,他觉得这东西挺好看,当作废品处理掉有点可惜,于是便将其留了下来。
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的干部佟太放来卖废品,在废品站看到了这件东西。
佟太放不愧是这方面的专家,一眼就能看出这东西不简单,于是他马上回到博物馆,将这件事汇报给了当时的博物馆馆长吴增昆。
随后吴增昆马上派人去将这件东西买了回来。
专家们研究后发现,这居然是一件西周时期的文物,而且它不是一件普通的青铜器,它上面还有铭文。
西周青铜器固然很珍贵,但也只是老东西而已,现代人也能做出来。
但如果上面有铭文,那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有铭文的青铜器要比没铭文的珍贵十倍甚至百倍。
1975年,这件青铜器被命名为“何尊”,而“何尊”上的铭文中,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国”。
何尊上一共有122个字,但是因为老化破损,现在只能看到119个字了。
这一百多个字可不是胡乱刻上去的,这是一篇文章。
别看这篇文章的字数不多,但是其中蕴含的信息有很多,详细内容这里就不说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一下。
我们这里主要说其中关键的那句“余其宅兹中国”。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而它在这里的意思“天子之国”。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分封制,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国家。
而周朝的都城也就是天子自己的国家,肯定位于中心位置,好让周围这些诸侯国保护他,因此,“中国”最早的意思,指的其实是“都城”。
周成王在位时期,曾下令将周朝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邑,洛邑便是“中国”。
周朝时的词汇比较少,因此一个词通常不会只有一个意思,就比如“中国”这个词,除了上面提到的“都城”这个意思外,至少还有三种含义。
首先,“中国”不光可以指代中心的都城,也可以指代中原地区。
周朝时有很严重的蛮夷之患,既然存在四方蛮夷,那么也就存在中原地区,“中国”就这么用的。“中国”除了有地理上的意义,还有政治上的意义。
周朝的时候,夏朝遗民、商朝遗民以及周朝子民三族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了“诸夏之族”,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华夏”。
这时候的华夏民族,也可以被称为“中国”。
最后一个意义,是文化方面的意义,“中国”也可以指代“华夏文明”。
东周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华夷之辩”的核心观念,人们都认为华夏文明与四方蛮夷是有区别的,中国在这里可以作为“华夏文明”出现。
早起“中国”的含义很复杂,但是再复杂,重点也就一个“中”字。
这个“中”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中间”,也可以是政治上“核心”,亦可以是文化上的“中心”。
很明显,早期的“中国”着重体现的是“中”,而不是“国”,说到底,周朝时其实根本并没有“国”的概念。
第一个真正的“国”是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秦国,自秦朝之后,“国”才是“国”,在此之前,“国”就是“诸侯国”,一小块地方而已。
所以,秦朝之后,“中国”便又有了新的含义,指代我们这个“中土国家”。
在汉朝和唐朝这种对外交流频繁的朝代,“中国”一词大多时候都是这么用的。
古人以“中央”为尊,因此“中国”也就代表着尊贵的国家。
商人们在向外国人介绍时,经常会自称来自“中国”,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的体现。不管朝代如何更替,中国还是中国。
时间来到近代,清朝末年,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很多条约,而在条约上签字的时候,清朝的官方名称为“中华大清国”。
虽然清朝是满人当皇帝的朝代,但是他们也认可中华之名,在条约上签字的时候,李鸿章也不会只写一个“大清”。
不过,中华大清国这个国号仅出现在书面上,民间该怎么叫还是怎么叫。
一直到1912年的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将“中华民国”的缩写定为“中国”。
从这里开始,我们的国家才开始叫“中国”,人们也开始自称是“中国人”。
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中华民国也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推翻中华民国。
1949年6月15日,毛主席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讲话,喊出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的口号。
由此可见,毛主席最初设想的国号就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但是这次会议之后,张治中将军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共和”这个词里面就已经包含了“民主”的意思,用“民主共和”就会显得有些语义重复。
“共和”一词来源于英语单词“republic”,而这个英语单词又来源于拉丁语“respublica”。
在拉丁语中,这个词的本义为“人民的公共事务”,重点是人民共同享有权力,共同治理国家,其实也就是让人民参与到治理国家中来,让人民当家作主,即“民主”。
因此,“共和”一词确实就包含了“民主”之意。
后来清华大学的教授张奚若也提出,既然国号中都有“人民”一词了,那么人民肯定是国家的主人,“民主”的意思在这里已经有体现了。
所以在“人民”之后再加上“民主”就显得有些赘余。
毛主席觉得这些建议有道理,于是便在商议后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名起好了之后,取“小名”时又出了问题。
为了表示对孙中山先生的尊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版简称为“中华民国”而非“中国”。
有人觉得这样很好,但是也有人觉得这样不行。
美洲侨领司徒美堂说:“我也参加过辛亥革命,我也尊敬孙中山先生,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这四个字,则绝无好感!”
支持这个名字的人不少,拒绝的人也不少,最终还是得开会解决。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取消了“中华民国”这个简称。
而新的简称,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国”,为了与以前的“中国”做出区分,人们也习惯将现在的“中国”称为“新中国”。
“中国”自古有之,但是古代的“中国”指的是“中央之国”,只要位于“中间”,不管是谁来当家做主,都是“中国”。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中国”指的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管走到哪里,我们永远都是中国人,永远都因我们是中国人而自豪!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