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则新闻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个原本天赋异禀、被寄予厚望考上985大学的孩子,因为迷上了手机游戏导致高考失利,只考了575分,被父母直接“赶出家门”,不允许复读,还勒令其自谋生路。
1)
高考成绩575分,对一个普通学生来说可能还不错,但对一个瞄准985的“天才”来说,无疑是断崖式的跌落,是梦想的彻底破碎。
可以想象,这个“天才儿子”曾经一定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但就是这样一个集万千宠爱与期待于一身的孩子,却败给了看不见的“敌人”——手机游戏。或许最初的时候,孩子接触游戏就是为了放松,为了缓解学业压力,或是为了融入同学的圈子。但游戏的魔力在于,它能轻易地在虚拟世界中构建一个比现实更具吸引力的王国。即时反馈的奖励、不断升级的成就感、虚拟社交的归属感……这些元素,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孩子牢牢困住。
当现实的压力与虚拟的逃避碰撞,当学习的枯燥与游戏的刺激形成强烈反差,孩子不可避免地滑向深渊。他开始夜以继日地沉浸其中,成绩一点点下滑,老师和父母的提醒都成了耳旁风。
所以当高考的噩耗传来,父母的绝望达到了顶点,他们选择将儿子“扫地出门”。这是一种绝望到极致的反噬,父母应该已经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苦口婆心的劝导、严厉的批评、没收手机、断网……但所有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他们眼睁睁看着孩子一步步走向深渊,看着985的梦想像肥皂泡一样破裂。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痛苦,那种被辜负的愤怒,让他们做出了这样极端的决定。
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看成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教育策略。父母或许相信,只有让孩子真正尝到社会的残酷,体验“无家可归”的滋味,才能彻底清醒,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斩断孩子对游戏的迷恋,逼迫他独立成长。
2)
然而这样的“绝情”,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和争议。年轻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又刚经历重大挫败,他在毫无社会经验和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被推向社会,是否会留下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他会不会误入歧途,甚至对家庭产生更深的怨恨,以致亲子关系决裂?
也就是说,父母需要思考:除了“绝情”,是否还有其他温和一点的解决方案?因为依靠惩罚是很难把孩子从“沉迷游戏”这种境地中解救出来,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机制,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压力,才是最有效的做法。与此同时,父母也要审视自己,是不是应该放下过度的期待?
考上985固然值得骄傲,但人生并非只有这一条路。当孩子偏离这条“预设”的轨道,如何给予他们重新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如何拓宽成功的定义,才是家长要思考的问题。
不管怎么讲,“天才儿子”被手机游戏给毁了,肯定是一个家庭悲剧。我们希望这个孩子能从惨痛的经历中觉醒,意识到曾经的挥霍和沉迷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但孩子最终会走向何方?是彻底沉沦,还是浴火重生?我们无从得知。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熟悉的孩子,曾经学习成绩非常好,后来因为迷恋游戏成绩严重下滑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