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观今言史
航天发射从来都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哪怕是技术成熟的火箭,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出点小意外。

最近我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遥十九)发射失利的消息,不仅国内网友关注,连美媒都第一时间转发报道,还特意强调“3颗卫星丢失”,语气里多少带着点看热闹的意味。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枚火箭早已是民营航天领域的“老兵”,二十多次发射里只栽了两次跟头,至于两次失利的原因,说起来也都是航天探索中难免遇到的“小插曲”。
谷神星一号在民营航天圈里,绝对算得上是“劳模”级别的存在。作为星河动力航天研制的商业运载火箭,它从首次发射至今,已经完成了二十多次飞行任务,其中绝大多数都顺顺利利把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在商业航天领域,能保持这么高的发射频率还能稳住高成功率,谷神星一号的实力其实早就得到了行业内外的认可。

这次让美媒抓着不放的发射失利,发生在11月10日中午。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后,前半程飞得相当顺利,一级、二级、三级火箭依次分离,每一步都按预定程序来,没出任何纰漏。
可就在四级火箭点火飞行一段时间后,意外突然发生了——发动机提前关机,导致搭载的三颗卫星没能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最终失利。
消息一出,星河动力航天很快就在官微发布了情况说明,诚恳地向客户和关注者致歉,还承诺会全力排查原因,做好后续的归零和复飞工作。

这并不是谷神星一号第一次遭遇失利,两年前的一次发射也曾出过错。2023年9月,谷神星一号(遥十一)同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可刚飞了不到一分钟,火箭就出现了姿态失稳的情况,最终没能完成任务。
后来经过详细排查,才找到问题根源:一级发动机喷管扩张段的螺钉孔加工时操作不当,导致碳布层出现了内部缺陷,飞行中引发烧蚀异常,进而让火箭姿态失控。
找到原因后,星河动力航天立刻针对性改进,优化了生产工艺和检验流程,还专门组织了故障归零评审会,确保后续不会再出现类似问题。

对比这两次失利,能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问题都出在细节上,不是火箭整体设计有硬伤。航天发射本就是个精细活,一枚火箭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任何一个小细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任务。
就像当年美国SpaceX的猎鹰火箭,早期也经历过多次爆炸失利,甚至有一次火箭在发射台就发生爆炸,把搭载的卫星毁于一旦。
但这些失利并不是坏事,反而是技术改进的契机,为后来作动力。

谷神星一号的二十多次发射里,二十次成功的记录已经相当亮眼。要知道,民营航天起步晚,面临的技术难度和资金压力都很大,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高密度发射,还保持这么高的成功率,已经能看出背后团队的实力。
这次遥十九失利后,团队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第一时间公开情况,积极排查原因,这种态度也让大家对他们后续的复飞充满信心。
毕竟航天探索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谁能保证每次都万无一失,关键是能从失利中吸取教训,把问题解决掉。

谷神星一号(遥十九)发射失利的消息,很快就被美媒捕捉到了。不少美国媒体纷纷报道此事,标题里特意突出“中国发射失利”“3颗卫星丢失”,字里行间透着点特别的味道。
还有些美媒趁机唱衰,说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太快,是不是有点急于求成,才导致频繁出现问题?
这种论调其实并不新鲜,早年间我国航天发射偶尔出现失利时,美媒也会有类似的炒作,仿佛一次失利就能否定整个行业的进步。

但事实真的像美媒说的那样“损失惨重”吗?先说说这次丢失的三颗卫星。这三颗卫星分别是吉星高分04C星、吉星平台02A04星和中北大学一号卫星,其中前两颗都是长光卫星研制的,和“吉林一号”卫星工程有着直接关联。
吉星高分04C星是“吉林一号”高分系列的升级款,性能上有不少提升;吉星平台02A04星则是一款低成本、高承载的共享型遥感卫星,原本计划用于特定区域的动态监测服务。
很多人担心,这两颗卫星没能成功入轨,会不会拖慢“吉林一号”的组网进程?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看“吉林一号”现在的规模。

根据长光卫星的官方消息,截至前不久,“吉林一号”已经完成了三十多次发射,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达到一百四十多颗,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这么大的规模,意味着整个星座的服务能力已经相当成熟,不会因为少了两颗卫星就出现“断档”。
长光卫星本身就有很强的卫星研制和批产能力。这些年,他们培养了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的技术团队,很多90后都已经成为技术带头人。

为了提高卫星生产效率,他们还研发了自动化测试系统,把原本需要几小时的测试时间大幅缩短,还减少了人为失误。
这种强大的生产能力,意味着丢失的两颗卫星很快就能重新研制出来,后续只要找到合适的发射机会补射,就能快速填补空缺。
而且“吉林一号”的组网计划本身就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不是差这两颗卫星就无法推进。就在这次失利前一个月,“吉林一号”刚完成一次成功发射,“江苏地质号”卫星顺利入轨,进一步提升了星座的覆盖能力。

从整个计划来看,偶尔一次发射失利导致的卫星缺失,顶多让组网进程稍微慢一点,并不会影响整体的发展节奏。
对于卫星的服务对象来说,短期可能会有一点影响,但后续补射完成后,就能完全恢复正常,不会造成长期的损失。
再说说第三颗卫星中北大学一号卫星,这是高校参与研制的卫星,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用途。虽然没能成功入轨有点可惜,但高校科研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这次的经历也能为后续的卫星研制提供宝贵的经验。

其实,航天发射失利是全球航天领域都难免遇到的情况。美国作为航天大国,历史上也有过多次严重的发射失利,比如“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时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俄罗斯的“质子”火箭也有过多次发射失败的记录,甚至出现过卫星入轨后失踪的情况。
这些航天大国并没有因为几次失利就停滞不前,反而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技术,才保持了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国商业航天起步确实比美国晚,但发展速度有目共睹。谷神星一号作为民营火箭的代表,能在二十多次发射中保持高成功率,已经说明我国商业航天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都在不断提升。
这次失利虽然让人遗憾,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反而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星河动力航天已经明确表示会深刻吸取教训,优化火箭设计和质量管理体系,相信后续的发射会更加稳妥。
美媒只盯着“失利”大做文章,却看不到民营航天企业在短短几年内取得的突破;更看不到我国航天人面对失利时不逃避、不气馁的态度。这种片面的报道,其实根本站不住脚。

对于“吉林一号”来说,这次的小波折并不会影响它的发展势头。随着后续补射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整个星座的能力还会不断提升,继续为各个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服务。
而我国商业航天也会在这样的“试错”中不断成长,越来越成熟。毕竟,进步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对此,各位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关注@观今言史
下期给您带来更精彩的内容!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星河动力航天运载火箭发射失败,此前因螺钉孔加工不当导致任务失利
2025-11-10 17:06·界面新闻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