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有多少无奈?外资盯上国产汽水!以后还能留住 “中国味” 吗?

曾以“国货之光”形象示人的大窑汽水,如今却陷入了被外资收购的漩涡之中。引发了广大消费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7月16日公布的信息,KKR公司收购远锦国际有限公司股权案已于2025年7月4日办结。

具体收购详情显示,KKR通过其新设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收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85%的股权。而远景国际正是大窑创始人王庆东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国际公司,间接关联着大窑。这意味着,大窑已成为美资控股企业。

KKR什么来头?

KKR于1976年在美国成立,是一家私募股权公司,目前管理着超3.9万亿元的资金,与凯雷、黑石、德州、太平洋并称全球四大PE巨头,素有“华尔街收购之王”的称号。

它曾主导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杠杆收购案,至今无人超越。KKR的收购风格被业内评价为“触手稳健,不讲故事”。

2005年,KKR在香港设立办公室,近20年来投资了国内超40家公司,布局领域广泛,涵盖互联网、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南孚、蒙牛、海尔中粮肉食、恒安国际、雷士照明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背后,都有KKR的身影。

此次收购大窑,是KKR首次涉足国内饮料行业。

大窑作为饮料界的黑马,最早在2019年就传出被收购的消息。当时,创始人王庆东曾斩钉截铁地表示:“大窑不会走这条路。”

然而,2023年大窑再次被曝光有融资打算,众多大资本对此虎视眈眈,网传其中包括饮料巨头可口可乐。

由于大窑以20亿元的营收喊出了约100亿的估值,投资人纷纷认为不值这个价,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大窑被收购的传闻达到顶峰,创始人王庆东再次出面澄清。

到了2024年,国内消费回暖,大窑销量持续走高,投资人的热情再次被点燃,同时出现了很多新面孔。

据媒体投资界报道,腾讯当时对大窑非常感兴趣,甚至组建了专门的项目组,可最后留在谈判桌上的只有KKR。

国产汽水崛起之路

大窑汽水的成长史堪称一部国产饮料的逆袭传奇。故事要从1983年的内蒙古呼和浩特说起,当时的大窑还只是一家地方国营企业——呼和浩特八一饮料厂。

王庆东的创业始于1990年,当时他在呼和浩特街头骑着三轮车售卖汽水,也从事过一段时间酒水销售工作。后来小有成就的王庆东在2004年收购了濒临倒闭的八一饮料厂。2006年,更名为呼和浩特市大窑食品厂。

为了推广大窑,王庆东当年可谓煞费苦心。他敏锐地察觉到餐饮市场急需一款既像啤酒又不会让人醉酒的饮品,以更好地满足社交需求。而且,想要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巨无霸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必须要有足够的辨识度。

于是,他采用了差异化策略,把大窑外包装改成类似啤酒的绿色玻璃瓶,搭配金属瓶盖,开启时发出的“嗞儿”声营造出与啤酒相似的仪式感,非常适合餐饮大排档。

此外,为了打破国产汽水价高的刻板印象,他将大窑的容量增加到520毫升,定价5元,真正做到了“量大管饱”。

但这种策略注定大窑很难走进商超、便利店,只能侧重于餐饮赛道。事实上,大窑能火起来,餐饮渠道功不可没。它的打法很简单,就是让利给商家。

传统的汽水,如可口可乐和百事等大牌在商超的价格是透明的,餐饮店如果卖它们利润就太低了。

而大窑则恰恰相反,商超中很难见到它的身影,这给了商家足够的操作空间,加价一元、两元不成问题。

据界面新闻报道,520毫升玻璃瓶装的大窑进货价2.3元一瓶,这只是基础的进货价,额外还有优惠。如果卖得多,大窑还会给餐饮商家销售返点。所以,卖大窑单凭毛利2至3元,餐饮店可谓赚得盆满钵满。这也是为什么全国各地的小餐馆、路边摊都超级爱推它。

当餐饮渠道打通后,大窑开始进军商超便利店。2021年,大窑找到华与华进行品牌战略升级。在华与华的建议下,大窑选用了吴京做代言人,再配上一句“大汽水喝大窑”的口号,开启了疯狂营销之路。

同时,产品线也越来越丰富,不但口味变多,还推出了更适合商超的灌装和塑料瓶装。自此,大窑如同黑马一般,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硬生生地从百事和可口手中抢走了约5%的市场份额。

找外资合作?

大窑目前的市场份额和赚钱能力都还不错,那为何要找外资呢?

从大窑自身的发展来看,其目前的战绩很难持续化。就拿餐饮渠道来说,大窑的让利策略虽然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带来了不少后遗症。

一方面,高返利能持续多久是个未知数。假如后续返利力度下降,餐饮老板很可能不再积极推广,这对大窑的销售将产生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尽管从2021年大窑就开始开拓商超市场,但直到今天,餐饮渠道依旧是其销售的支柱。

据大窑披露的数据,目前餐饮渠道占其销售额的85%以上,有78.4%的消费者选择从餐饮店购买大窑。这意味着,大窑经过多年的品牌升级,消费场景仍然较为单一,对于快消品来说,这很难支撑未来的增长速度。

此外,大窑的全国化之路也困难重重。业内人士指出,资金、生产基地、供应链体系、精细化管理能力是中国区域汽水品牌普遍存在的短板,大窑同样未能幸免。

从产能布局看,大窑已在全国建设七大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内蒙古、吉林、辽宁、宁夏、陕西、山东、安徽等地。然而,大窑市场总监曾坦言,玻璃瓶产品只能覆盖500公里以内的运输半径,太远的距离会造成损耗以及增加物流成本。

更为关键的是,大窑过于依赖汽水单品及高糖的碳酸饮料,在消费健康化趋势下,其前途不容乐观。

这几年冒出了不少国产汽水品牌,它们在本地市场往往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比如在山西太原,本土的太钢汽水和泓宝莱汽水更受当地消费者欢迎。

大窑未来何去何从?

KKR收购大窑到底是好是坏?回顾历史,我们的国货饮料有太多早期被外资收购后逐渐衰落的案例。

如果这又是一场“引狼入室”的资本阴谋,那么大窑的未来令人担忧。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以后还会支持大窑吗?曾经大力营销的“国货之光”的标签还可以继续使用吗?吴京的代言合同还能续签吗?这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了大窑的面前。

目前,创始人王庆东及大窑官方尚未对此次收购事件做出任何回应。但无论如何,大窑都站在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

未来,它能否在新的资本架构下突破困境,实现持续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其他国货品牌敲响了警钟,在追求发展和资本注入的过程中,如何坚守品牌初心和民族属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财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9

标签:美食   汽水   中国   外资   无奈   餐饮   饮料   可口可乐   国货   渠道   市场   创始人   公司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