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八百” 孤军的英勇事迹,早已成为抗战史上的一段传奇,他们以少敌多,在四行仓库坚守阵地,用生命捍卫着民族尊严,为全国抗战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而胡蝶作为当时家喻户晓的影后,没有选择在战乱中逃避,而是主动走进将士们中间,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抗战助力。
1937年10月27日清晨,上海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周边,民国影后胡蝶与演员陈燕燕前往慰问守军,二人此次行动并非官方组织,而是文艺界自发对爱国将士的支持.
此前淞沪会战已持续两月,中国军队伤亡达25万人,上海即将失守的阴霾笼罩全城。
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后统计,此阶段中国军队伤亡累计达25万人,上海市区大部分区域已被日军控制,仅剩四行仓库一带仍有中国军队驻守,局势危急。
胡蝶当时已凭借《姊妹花》等影片成名,1933年更以21334票当选“中国电影皇后”,在民众中具有较高影响力。
她此前正参与上海文艺界战时救济工作,得知谢晋元部进驻四行仓库后,主动联合演员陈燕燕筹集物资。
10月末的上海气温已降至10℃以下,守军多为川、湘籍士兵,仅携带夏装,御寒衣物严重不足。
为避开日军白天的空袭与巡逻,胡蝶与陈燕燕选择黎明时分出发,租用民用汽车将筹集的棉衣、药品等物资运至四行仓库侧门。
胡蝶与陈燕燕抵达后,亲手将棉衣分发给守军士兵,期间与士兵有简短交流,随后在仓库外围停留约20分钟后离开。
影像记录下动人瞬间:胡蝶亲手将棉衣递到头戴德式钢盔、肩挂手榴弹的士兵手中,对正在瞭望哨位执勤的战士也特意送去保暖衣物。
照片对 “八百壮士” 的装备与生活状态有着清晰呈现,在胡蝶慰问时,镜头特写了士兵们的单兵配置:头戴的德式 M35 钢盔边缘普遍带有划痕,部分钢盔上还焊接着临时加固的铁皮。
面对将士们严肃的敬礼,她驻足目送队伍返回阵地,眼中满是敬重,这场没有闪光灯的慰问,成为文艺界与军人间的精神联结,正如时人所言:“文死谏,武死战,明星的力量正在于唤醒更多人。”
此次慰问未进行任何媒体宣传,仅在次日《申报》“战时特讯”栏目有百余字报道,提及“电影界人士胡蝶、陈燕燕赴四行仓库慰问守军,捐赠御寒物资”。
被胡蝶慰问的“八百壮士”,实际为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1营,该营实际兵力为414人,包括军官10人、士兵404人。
《抗日画报》1937年第14期,孤军副营长上官志标题辞
时任营长谢晋元为迷惑日军、提振士气,对外宣称兵力为800人,“八百壮士”的称号由此流传。
1937年10月26日,第88师师长孙元良下达命令,令524团1营驻守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据谢晋元写给妻子凌维诚的家书中写道:“此次驻守四行仓库,任务艰巨,吾已抱定牺牲决心,誓与阵地共存亡。”
谢晋元“抱必死决心”亲笔信
10月27日下午2时,日军第3师团第68联队约200人向四行仓库发起首次进攻,日军先以步兵试探进攻,遭到守军猛烈射击后撤退,此次进攻日军伤亡17人。
10月28日上午,日军调整战术,使用火焰喷射器向仓库底层发起攻击,企图纵火焚烧仓库。
对岸公共租界内的中国民众自发组织消防队,利用高压水枪向仓库方向喷水,协助守军灭火,日军纵火计划未能得逞。
图片是日军纵火攻仓的危急时刻,仓库底层被火焰吞噬,苏州河南岸的公共租界,消防员们众自发操控着高压水枪,水流越过河道直射火场,形成一道横贯画面的水幕。
战斗中最壮烈的一幕发生在28日:21岁的战士陈树生发现日军正爆破仓库墙根,他毅然在身上缠满炸药,从五楼纵身跃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种决绝并非个例,全营将士战前写下298封遗书,谢晋元在绝笔中明志:“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人周旋到底!”
这些遗书现存于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内容多为向家人表明抗战决心,嘱托家人以国家大义为重。
10月28日至29日,驻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军多次与谢晋元接触,提出让守军退入租界,由英军提供保护。
英军代表承诺“保证守军安全,并协助转移至中国军队控制区域”,但谢晋元以“未接到撤退命令”为由拒绝。
直到接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命令,令524团1营“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的指令,谢晋元才于当日午夜组织部队撤退。
撤退过程中,守军遭到日军火力追击,最终成功退入租界的官兵为397人,其中牺牲9人、受伤33人,另有8人在撤退中与部队失去联系。
此次四昼夜防守战,日军伤亡人数约200人击毁日军战车2辆、轻重机枪10余挺,而四行仓库主体建筑始终未被日军占领,巍然屹立,完成了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
胡蝶与“八百壮士”的互动,是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各界团结御侮的缩影,10月30日,童子军杨惠敏泅渡苏州河向四行仓库守军献旗。
此事经《申报》《大公报》等媒体报道后,引发全国关注,仅10月31日一天,租界内聚集围观四行仓库战斗的民众就达3万余人,民众自发组织募捐,为守军筹集物资。
作曲家桂涛声、音乐家夏之秋创作《歌八百壮士》,歌词中“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等句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战时期的经典爱国歌曲。
国际舆论也对“八百壮士”给予高度评价,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称:“四行仓库的中国士兵,以无畏的勇气为中国战士争光荣,为民族生存而奋斗。”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将“八百壮士”称为“民族革命典型”,蒋介石在1937年11月的国民政府纪念周讲话中,誉其“精忠贯日,气壮山河”,1941年,国民政府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将其灵位入祀忠烈祠。
胡蝶在抗战期间始终坚守民族立场,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日军曾试图胁迫胡蝶参与“中日亲善”宣传活动。
胡蝶和丈夫
她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并在1942年通过秘密渠道逃离香港,辗转抵达重庆,在重庆期间,她参与拍摄《建国之路》《血溅樱花》等抗战题材影片,通过银幕鼓舞民众抗战士气。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上海租界内被叛徒刺杀身亡,年仅37岁,1946年,国民政府将其灵柩迁回广东蕉岭老家安葬。
谢晋元将军遗容
上海市民自发沿街送葬,人数达10万余人,1982年,谢晋元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四行仓库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民众蜂拥前来孤军营灵堂
如今,四行仓库旧址已改建为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仓库墙体上保留的弹痕仍清晰可见,成为缅怀抗战先烈的重要场所。
胡蝶递出棉衣的影像与“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重要部分,提醒着后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每一个坚守民族大义的人,都是支撑国家前行的力量。
2014年,“八百壮士”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20年,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史料与文物,了解这段热血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爱国精神,正如纪念馆内的展陈主题所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八百壮士”的战场绝笔——上观新闻2025-08-13 13:12
武汉晚报——民国第一美女如何选出? 胡蝶会做人 力压阮玲玉2008年12月10日 17:12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