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睡三觉,命比纸薄?要想长寿,牢记2个提升睡眠质量的方法

很多人说“人睡三觉”,其实是指三种不良睡眠方式:生气入睡、醉酒倒床、颠倒作息。这些方式容易扰乱体内生物钟,影响深度睡眠,长期下来,对健康影响不小。为了延缓衰老,真正提升睡眠质量才是关键。

第一个方法,是固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调整睡眠时长。中国睡眠报告显示超过五亿居民存在睡眠问题,固定睡眠节奏是改善基础。研究指出成年人每晚睡7小时最理想,多退少补,睡少于5小时风险增加,睡得多也会缩寿命。

外国研究发现晚上22:00–22:59入睡的健康风险最低,如果晚于午夜入睡,风险会上升。坚持每天固定上床与起床时间,即便是假日,也不要打乱节奏,这能稳定褪黑素分泌、提高生物钟规律性。

同时,适当白天运动也是支持作息节奏的好途径。无论是太极、散步还是冥想式拉伸,研究显示可减少夜间醒来的次数,提高深睡比例。但要避免睡前剧烈运动,因为兴奋后不容易快速入睡。

第二个方法,是调整睡眠的环境并形成睡前松弛仪式。理想的睡眠环境应该是20℃左右、黑暗安静、无杂光干扰,这有助于提高深睡效率、减少浅睡阶段缩短清醒次数。睡前几个小时内避免长时间看手机或屏幕,手机屏幕的特殊光会导致褪黑素分泌异常,从而导致失眠。

再者,睡前建立一个固定的仪式有助大脑“知道该睡觉了”。包括泡温水澡、冥想几分钟、深呼吸、柔和拉伸、听一段轻音乐,统一流程能让人更快入睡、睡得更深。

两个方法结合,效果更明显。作息规律为身体建立节律,环境与仪式为大脑打信号。比如固定22:00关闭手机,洗个热水澡或泡脚,再做几分钟深呼吸,加段轻音乐,很容易进入睡眠轨道。

进一步提升的做法,是记录自己的睡眠日志。每天写下上床时间、是否醒过、醒后精神状况、昨晚是否喝咖啡或做梦等,观察几天后可识别干扰因素,有针对性调整入睡前习惯。

如果深睡被频繁打断,会出现“睡眠惯性”──醒来后极度疲惫、思维迟缓。一旦打破深睡周期,这种疲惫感会持续很久。

此外,情绪状态也影响睡眠质量。情绪调节不佳时,皮质醇升高,会放大压力感,令人更难入眠或易醒。研究显示,采用认知重评(重新解读触发情绪事件的认知方式)的人更容易提升睡眠质量和情绪稳定性。

所以,睡前如果有杂念,可以尝试写下或重新看待这些想法,降低烦扰,有助平复入眠。

综合来看,这两大方法已经涵盖多个角度:时间节奏(作息)、空间环境(卧室条件)、心理调节(仪式与认知)、身体运动(适度运动)和自我监测(睡眠日志)。

只要坚持不靠药物、不依赖设备,就能慢慢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睡眠体系。每晚稳稳一觉到天亮,健康状态也会稳步提升,离长寿更近一步。

#MCN双量进阶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养生   长寿   方法   睡眠   仪式   节奏   情绪   环境   认知   生物钟   风险   轻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