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种姓人在印度有多绝望?
世世代代永远在社会最底层,永远被压迫被剥削,就连死亡都得受到限制。
2023年7月,印度北方邦卡卡普拉村的一名低种姓妇女,因子宫感染去世。
就在她的家人将遗体带到火葬场准备火化时,约200名高种姓男子忽然冲上前来,硬生生地把遗体从火葬柴堆上给搬走。理由是——她属于低种姓,不配在这片公共土地上进行火化。
这充分暴露出印度种姓制度的“吃人”本质:
生前要以“贱民”的身份遭受一辈子冷眼,被压迫被剥削,死后依然自带“原罪”。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离谱的制度,为什么得以在印度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传承至今?
又为何没人来推翻它?
吃人的“种姓”
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从一出生就分为了三六九等。
最上等的叫婆罗门,主要负责掌管宗教文化和祭祀,被视为“神”的代言人;第二等级叫刹帝利,是世俗的统治者,即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同样完全不从事生产劳动;
第三等级吠舍,主要是从事农、牧、商等职业的平民,必须缴税纳贡;第四等级叫首陀罗,只能做一些最底层的工作,没资本、没资源、甚至很多时候都没尊严。
除四大种姓外,印度还存在大量的“第五种姓”,他们一般被称为“达利特”、“贱民”,或者是“不可接触者”,地位比首陀罗更低,几乎被高种姓给开除了“人籍”。
高种姓无论走到哪,都会躲着达利特人,因为他们觉得只要一看到达利特人就会被“污染”。他们还为此特意搞出了“不可接触制”,严格限制达利特人的活动范围。
那可能很多人要问:各个种姓之间存在任何流动性吗?
答案是很难!
印度的种姓制度严格遵循“内婚制”,也就是很难通婚,这直接导致种姓成为印度人与生俱来、无法通过任何手段更改、祛除的胎记。
在他们眼里,你是婆罗门,那你就该受到低种姓人的尊敬;
你是首陀罗,就活该被高种姓人看不起。
种姓制度不仅是印度社会心照不宣的缄默法则,也成为了不少宗教基础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印度教法律体系的基石,对印度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摩奴法典》中有记载:婆罗门触摸过的食物能净化灵魂,而首陀罗碰过的井水会让牛犊夭折。
这种宗教叙事,使低种姓群体普遍接受“宿命论”。
穷,为什么穷?命中注定的呗。
不少低种姓人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便转而寄希望于印度教宣扬的“轮回转世”,祈祷下辈子投个好胎,换个好种姓。这就进一步消解了其直面人生,抗争命运的正当性。
咱们上面说了,在等级森严的种姓金字塔中,位于最低端的达利特人受到排挤和歧视是最极端、最彻底的。可偏偏达利特人占据印度人口的一大部分。据估计,印度14亿人口中超过三分之二都处于种姓制度中低层,而达利特人约占印度总人口的16.6%,将近两亿。
IT行业是“种姓歧视”的重灾区,比如在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的IT行业中,八成的达利特工程师都被限制在低薪测试岗,薪资仅为高种姓开发岗的一半。
即便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种姓的诅咒也依然如附骨之疽般,如影随形。在美国硅谷的印度裔高管中,高种姓占比超90%,而低种姓求职者即便能力出众,也往往难觅理想岗位。
不少印度裔IT从业者披露,如果上司是高种姓印度人,低种姓印度工程师往往需要借用高种姓同事的邮箱提交方案,才能通过审核。
一位印度裔科技公司员工,也向美国网络媒体Vice表示:“如果自己在种姓制度中属于最低级达利特的一事被曝光,印度裔同事便不会再想和你共进午餐。”
他还补充道:“为了避免遭到这种歧视,有人会故意使用假名字。”
因为光看印度人的姓氏,就可以推断出是他在种姓制度的金字塔中位于何处。
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事实。
多少低种姓印度人拼命学习,挤破头才换来一个进入硅谷的机会,却依然要背负故乡的种姓诅咒,在自诩文明的西方社会中继续扮演“贱民”的角色,实在是讽刺。
毫不夸张的说,种姓制度就像是拴在每个印度人身上的一把锁,有的人拴在脖子上,成为身份与地位的显赫象征;有的人则拴在脚踝上,成为束缚他们命运的沉重枷锁。
近百年后的种姓普查
2025年6月初,莫迪政府忽然宣布:
将在2027年3月前完成新一轮全国人口普查,并同步进行种姓普查。消息一出,很快便引发广泛关注,要知道印度上一次成功进行种姓普查,还要追溯到90多年前的英印统治时期。
早在1951年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就叫停了种姓普查。
尼赫鲁政府担忧如果继续进行种姓普查,种姓数据可能被地方势力利用,加剧联邦与地方的紧张,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于是此后,种姓数据就成为了印度社会闭口不谈的话题。
用周杰伦的歌来形容就是——“不能说的秘密”。虽然1961年印度政府稍稍放宽,允许各邦基于自己的调查编制表自行调查种姓,但全国性普查始终是“碰都不能碰的话题”。
直到上个月,莫迪政府忽然宣布重启种姓普查,打破了这个百年禁忌。
莫迪老仙搞这么大阵仗,难道是良心发现,要对祸害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动刀子了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大多数印度媒体认为,莫迪此举只是各政党政治博弈的结果。
因为在种姓问题上,印人党之前吃过一次大亏。
一直以来,印人党都依赖高种姓与城市中产支持,却往往忽视低种姓群体的诉求,导致在2024年大选中,在弱势群体占比63%比哈尔邦等关键选区,遭遇惨败,失去国会多数席位。
事后,印人党“痛定思痛”,觉得为了坐稳位置,还是有必要关注一下底层民众的情况的。
因此印人党此举,正是试图以“社会公平”为旗号,以争取低种姓的支持。
不得不“佩服”莫迪老仙的“政治智慧”。
印人党此前始终以“维护印度教统一”为由拒绝种姓普查,并斥责种姓普查的支持者为“分裂势力”。结果如今自个却借“种姓普查”实现了反客为主:
你反对党要是支持我,那就免不了得罪高种姓选民,甚至丧失高种姓票仓;
你要是跟我唱反调,那就是背叛弱势群体,等着在地方大选中吃瘪吧。
普查之路,困难重重
那么,种姓普查能给印度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吗?
答案是肯定的。
印度《铸币报》就声称,种姓普查旨在了解印度的种姓分布、及各个种姓民众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情况。充分了解种姓状况,能够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针对性政策。
但印度社会的特殊环境,注定了种姓普查绝对不是一件轻松就能完成的事情。
初步估算,倘若印度政府想进行全国性的种姓普查,至少需动员250万普查员,并将普查范围完全覆盖2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更让人头大的是,其中65%都是信息滞后、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普查难度可想而知。
此前的试点普查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比哈尔邦试点动用27万人员,整整耗费了一年,才堪堪完成1.3亿人的种姓统计,还有一部分高种姓拒绝申报,效率实在不容乐观。
除了效率低下,莫迪政府还必须考虑,如何应对“种姓数据”透明后带来的新社会问题。
同样以比哈尔邦2023年的地方普查举例:
该邦的弱势群体占比高达63%,远超官方52%的预估。
这就自然而然地延伸出一个尴尬的问题,多出来的这些弱势群体,是不是还要政府额外拨款救助?该邦的平权配额,如教育就业等的保留名额,是不是还得进一步扩大?
所以这就是高种姓群体不愿意配合人口普查的原因:
种姓普查对于高种姓的既得利益者而言,根本没有任何好处。他们担忧全国普查将强化配额制度,让低种姓人得到更多的就业、教育机会,从而挤压高种姓人的发展空间。
1990年的那场骚乱至今历历在目:
当年8月,时任印总理——辛格,采纳曼达尔委员会的报告建议,为其他落后阶层(OBC)保留27%的联邦政府职位,结果直接引发了高种姓强烈反对,继而导致全国性的骚乱。
众所周知,莫迪是个很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他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打造自己“全球南方领袖”的形象,手底下的一群印度精英,也逮到机会就在国外大肆宣扬印度的“文明优越性”。
但如果真实的种姓普查数据被披露。
达利特群体日均收入低于2美元的极端贫困的事实,不就公之于众了吗?
届时恐怕印度难逃“制度性歧视”指控,莫迪“老仙”着力塑造的人设恐怕也得轰然倒塌。
最主要的问题是,就算普查完成了,种姓的数据公布了,又能改变什么?婆罗门依然有数不尽的肥差,达利特仍然连尸体火化的地点都得受到限制。
舆论场上已经有不少担忧的声音出现:作为各政党政治博弈的结果,这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恐怕会加深印度百年来“最隐秘的伤疤”。
如何顺利完成这场百年后的种姓普查?
如何应对普查后的种种挑战冲击?
莫迪政府还需要再三斟酌。
小结
从阶级固化到贫富悬殊,种姓制度毋庸置疑已经成为“印度拥抱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莫迪的种姓普查或许会是一个很好地起点,但印度又能从这个起点走多远,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消除种姓制度,印度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