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日本经济多次崩溃,为何不像西方一样爆发社会动乱?

说起日本经济那几次大起大落,总让人觉得有点儿玄乎。明明崩盘了,失业率蹿升,企业债台高筑,怎么街头就没见大伙儿上街闹腾呢?不像西方那些国家,一遇危机就游行示威、砸窗户烧车。温铁军教授讲得挺透彻,这事儿得从日本那套独特的经济玩法说起。

不是什么天生的忍耐力,而是层层叠叠的制度设计,让危机像被闷在罐子里,晃荡是晃荡,就是不炸锅。

协议逼宫:日元升值酿泡沫

1985年那会儿,广场协议一签,日本经济就跟被按了加速键似的,直奔泡沫而去。简单说,美国人看日本出口太猛,贸易逆差堆成山,就拉着日德法英五国在纽约广场酒店坐下来谈。结果呢,日元对美元汇率从240比1猛窜到120比1,升值近一倍。这可不是小事儿,日本出口企业一下子傻眼了,汽车电子产品在美国卖不动,利润直线掉。企业主们只能咬牙把工厂往海外挪,泰国马来西亚那些地方,成了日本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儿。

资金回流国内,央行一看形势不对劲儿,赶紧降息,从5%砍到2.5%,钱像水一样泛滥。股市地产跟着疯涨,东京地价每平米上百万日元,全国土地总值相当于美国国土四倍。谁能想到,这热闹劲儿就维持了五年,到1990年利率一调头,泡沫啪的一声破了。

这泡沫破得可不轻,1991年日经指数从近4万点腰斩,银行坏账堆了上百兆日元,企业倒闭潮一波接一波。GDP增长率从高速掉到1%以下,失业率从2%爬到5%,老百姓日子紧巴巴的。可奇怪就奇怪在,日本没像1929年美国大萧条那样,芝加哥街头工人围着火堆取暖,巴黎罢工者跟警察对峙。日本人呢?就这么扛着,社会表面风平浪静。

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骨子里多能忍,而是经济结构从根上就卡得死死的,不让不满轻易发酵。广场协议本质上是美国转嫁危机的招儿,日本作为战后盟友,没法儿说不,只能接招。结果呢,出口受阻,内部又被宽松政策撩拨出投机狂热。企业从实业转向金融,资源全堆在虚拟经济上,实体疲软得像泄了气的皮球。温铁军点出,这外部压力一层层传导,内部却有缓冲带,不至于直接砸到老百姓头上。

日本战后经济本就靠美国援助起家。1945年投降后,麦克阿瑟管制下,土地改革分田给农民,1950年代美援22亿美元砸进来,相当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三分之一。资金直奔钢铁纺织,工业化速度飞起,1960年代高速增长期,年均10%以上。可好景不长,广场协议一来,一切变味。日元贵了,竞争力丢了,企业海外投资猛增,到1989年对外直接投资超300亿美元。

国内呢,地产神话碎了,东京公寓价从天价跌一半,开发商哭天喊地。政府推出刺激计划,注入万亿资金修路建桥,可增长率还是徘徊在1%。这过程听着像过山车,其实是外部秩序强加的节奏,日本只能被动调整。跟中国比,日本这路子就显出短板了。中国没被占领,主权完整,自力更生从头干,代价大但底子牢,不用看人眼色转嫁危机。

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进入失落的十年,1991到2000年,增长累计不到20%。银行重组,三井住友合并,坏账处理拖拖拉拉。企业利润下滑,中小企业订单锐减,可社会没乱套。为什么?因为日本资本主义不是西方式的自由放任,而是东亚那一套,政府企业农协绑得紧实。

西方模式重股东短期利益,企业一亏就裁员大甩卖,失业潮一涌,社会就炸。日式呢,讲究长期稳定,危机来了先内部消化。这不是浪漫化,而是实打实的制度逻辑。广场协议后,日本学乖了,2012年安倍上台推三箭政策,货币宽松财政刺激,海外投资继续狂飙,到2020年持美债超1.2万亿美元。国内GDP年均0.5%,海外收益顶两个日本。这模式听着稳,实际是把鸡蛋全搁海外篮子,风险还得国内扛。

铁网控局:集团农协稳社会​

日本经济崩了没乱,关键在两大铁网:城市里的企业集团和农村的农协系统。这俩玩意儿像双保险,把老百姓的饭碗卡得死死的,不让不满聚堆儿。企业集团就是六大财阀重组后的样子,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劝业,战后GHQ解散财阀后又以松散形式复活,总资产占GDP近三成。

集团内部子公司分工明确,交叉持股防竞争,银行卡还分系统,用三菱的转不了三井的。中小企业60%经济体量,全是集团供应商,订单一断就活不下去。危机时,集团优先内部调岗,裁员率控制在3%以内,失业峰值才4.1%。这比西方低多了,美国大萧条失业25%,社会动荡四起。日本呢,员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年轻人一步步熬资历,技术传徒弟式,跳槽难上加难。企业多元布局,金融保险地产全覆盖,风险分散得像蜘蛛网。

农村那边,JA系统更绝,1947年建起的全垄断农业协同组合,直至2001年才允许自然人单干。JA控全国农金28%,垄断销售金融保险超市旅游啥都沾边。农民产的稻谷全走JA渠道,结算快准狠,收入稳过城市2%。政府给免税财政补贴,收益51%以上回流农村,搞培训推广建诊所。

2011年企业进农业了,可JA还是老大,规模和技术碾压。农村化率高,第三产业全在JA兜里,农民不愁卖不出去,也不怕金融对手。这体系让农村成缓冲区,城市失业时,农村吸纳劳动力,社会底盘稳如老狗。温铁军说,这叫东亚资本主义,不是儒家忍耐,而是严格管控。西方人爱说日本忍辱负重,其实是制度堵住了出口阀。​

想想看,集团间不竞争,内部多元不内耗;农协一家独大,服务全覆盖。泡沫破后,1995年阪神地震重建资金JA分配,农村稳住大局。工会谈判温和,罢工少见,因为饭碗在集团农协手里,不良记录一留,就业门儿都没。失业者多在家待着,不上街。

相比西方,自由市场下企业一倒,工人直接街头,日本这网让危机层层过滤。企业集团源于战前财阀,战后松绑但骨架在,通产省指导产业,官员走访钢厂查产量。韩国财阀三星现代也类似,三星协调子公司资金调拨。东亚这路子,重国家干预长期关系,不像西方并购频繁CEO追季度报表。

​当然,这铁网也有副作用,创新慢,僵化重。年功序列年轻人憋屈,技术锁集团里,外企难进。可在危机中,它就是护城河。失落十年,GDP年均1.1%,远低于战前4%,但社会没崩。银行坏账处理,政府注资,集团扛住大头。农村JA到2015年合并区域体,农民培训用无人机喷药,收入差距小。

模式传承:东亚路径与中国共鸣

日本这套东亚模式,传承到现在,还在海外扩张兜底。2012安倍三箭,零利率无限购债,股市反弹企业海外投。2020疫情,远程会议调供应链,国内刺激万亿保中小企业。GDP徘徊低位,但海外收益高,相当于本土1.5倍。

这跟西方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天差地别,后者自由市场股东至上,危机一到华尔街崩盘,失业潮社会乱。莱茵模式银行干预点,但东亚更狠,国家企业农协三驾马车,出口导向补贴保护。温铁军讲,日本无主权,战后美苏分割,美援欧洲日本三倍中国,中国自力穷但主权在手,不用轻易放弃。

战后秩序,美苏双头把控,美援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日本22亿起飞,中国1950年代土地改革推犁耕地,工业从零干。广场协议是这秩序的延续,危机转嫁亚洲,东亚国家接盘。

今日中美贸易摩擦,汇率贸易壁垒层出,日本经验提醒,内部稳固是关键。中国工业国有,农村集体经济,类似日本但更灵活,主权完整让路径宽。东亚模式不是万能,人口老龄化日企海外依赖重,可它证明,管控能挡动荡。未来平衡内外,中国学日本稳字诀,但加自主创新,这路走得长远。

日本经济多次崩,没乱街头,根在制度铁网和外部依赖。温铁军观点接地气,说主权有代价,前辈付出换来基础。中国路子类似却更好,主权牢靠,不用看风向转。危机来了,稳住内部,海外布局,社会不炸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历史   铁军   动乱   日本经济   社会   三星   日本   东亚   农协   危机   中国   企业   农村   战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