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逛博物馆不累还上瘾?4个准备+参观妙招,收获惊到我了

文|凝妈悟语

曾经以为过孩子天生抗拒博物馆吗?我是这样的!

带孩子尝试过其他类型博物馆,孩子根本不想看。

直到路过省博物馆,发现很多孩子排队等候入场,幼儿园小朋友都翘首以盼。

我试探着跟孩子说:这么小的弟弟妹妹都来博物馆呢?我们改天也来看看?

或许是从众心理起了作用,孩子欣然答应,省博之旅提上日程。

出发前,我做了些“小心机”攻略,目标很朴素:

期望孩子能看得进去,不求吸收多少知识,只要不排斥,开始喜欢就是胜利。

没想到,结果远超预期——我们沉浸式参观了整整8小时

虽然孩子不像“学霸娃”那样求知若渴,但全程充满热情,即使累了也愿意坚持探索,这已经让我无比知足。

所以,想分享一点小小的心得,让原本不想去博物馆的孩子,也有新的尝试。

核心策略:提前引爆好奇心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认为,在学习新知识前提供相关的、概括性的引导材料,能有效激活旧知、降低认知负荷、提升学习兴趣。

提前为孩子“铺设”认知路径非常关键。

1、“看图识宝”预热:

找一些省博展品的精美图片给孩子看,让孩子了解博物馆里有什么。

惊喜来了!

孩子一看:“这不跟我喜欢的玩具差不多吗?好玩!我想去”

再告知还有有趣的文创产品可以买,孩子更是欢欣雀跃。

2、“镇馆之宝”寻宝图:

看这张图——“十大镇馆之宝之旅”,像走迷宫一样,孩子第一眼就被吸引。

孩子很兴奋,自发地挑出最感兴趣的两件:造型奇特的“亚醜钺”和画面雅致的“郑燮双松图轴”。

接着看亚醜钺的介绍。

孩子以为是脸谱,原来是一个兵器,钺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可能是一个礼器。因为在口部两侧有铭文“亚醜”两字,所以称为亚醜钺。

我们对五官特征进行了研究讨论,孩子模仿亚醜钺的面部表情,有意思的事情就这样轻松开始了。

然后了解郑燮双松图轴。

郑燮是郑板桥,想起潍坊的十笏园,就是郑板桥曾经住过的地方。

这幅图是松、竹、兰花、怪石相映成趣,孩子表示画面很美。

最后又把其余镇馆之宝从头到尾看一遍。

孩子最喜欢红陶兽形壶,感觉像小猪,憨态可掬的样子,真的很讨喜。

画面上嘴巴和尾巴处有水滴,孩子就猜测有一处是注水的地方,嘴巴里流口水。

古代的用法是从后面倒水或酒进去,在肚子里储存,从嘴巴这里倒出来。四条腿是立起来的,中间还可以加热。

当孩子担心“烧不坏吗?”时,解释陶器的特性让他安心。

3、“数字迷宫”导览地图

导览地图就像数字迷宫,正是孩子喜好的形式。

三层三张图片,方方正正,每个展厅用数字清晰标识,按照顺时针方向排列。

孩子一看数字,眼睛发亮,赶紧按顺序逐个指读数字。

然后再读展厅陈列,孩子就愿意洗耳恭听。

通过这样简单的步骤,孩子就了解了每层都展出什么,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4、“探秘”博物馆本身:

了解点背景知识,增加认同感:

logo:

上面部分是汉字“山”的造型,象征山东先民敞开怀抱迎接太阳。

下面部分是举方鼎的兽面纹饰,突出东夷文化,也能跟老家联系起来。

题字:

“山东博物馆”5个字,是1957年,郭沫若参观山东博物馆时题写的毛笔字。

建筑理念:

整体外形,天圆地方。

半圆形穹顶好像是升起的太阳,象征泰山日出。也像喷涌的泉眼,象征大地涌出泉水。

大厅:

天花板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鲁国大玉璧”。

地板是青黄两色的水波纹样式,象征大海和黄河。

让孩子发现“原来处处有讲究,都是山东故事”。

参观进行时:保持兴趣的“续航”妙招

但孩子专注力有限,两三个展厅后容易倦怠,这时需要“妙招”续航:

省博本身的设计展陈设计就极具吸引力!

每件文物都有编号,清晰标注名称、年代、藏馆等信息。

文物上方的背景板有详细、丰富的文字介绍,补充了很多知识,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

大量展品配有动画、视频演示,有的还有互动设计,让文物跟着活起来,对文物的发展、用途等等一目了然。

最震撼的是巨幕3D大片《又见大运河》,站在船头观看身临其境,都能感觉到船在水上航行的眩晕感。

孩子看了好几遍都舍不得走!

展厅之间连接流畅,看完一个出来后,直接进入另一个展馆,不走回头路。

但是,孩子嘛,专注力毕竟有限,看了两个展馆,就有些注意力涣散,兴趣减退,这时需要“妙招”续航:

① 时间松弛

早上不用太早去,松弛一些,还不至于排队太久,省的让孩子还没参观就感到心烦意乱。

省博很贴心,假期延时开放到下午7点,时间充裕,不用着急赶路,慢慢看,给孩子喘息放松的时间。

小贴士:看完别着急走,等到6点左右再去看一遍镇馆之宝,可以拍到没有干扰的清晰照片。

② 目标驱动

目标设定理论指出,明确且具挑战性的目标能有效提升动机和坚持性。

拿出“十大镇馆之宝”路线图开启“寻宝”之旅!

有了目标不慌乱,孩子也喜欢这种寻宝的小小兴奋。

因为展厅设计非常合理,不会走回头路。

而且它们大多在非常突出的独立位置,即使有变化,也有明确的标注。

比如《孙子兵法》《孙斌兵法》竹简,暂时移到“银雀山汉简文化展”展厅。

九旒冕实际在一楼的鲁王之宝展厅。

孩子能轻松找到镇馆之宝,这份成就感是强大的兴奋剂,驱动孩子继续探索。

③ 小小摄影师”上线

如果孩子走神,就给他一个手机或相机,让他拍下喜欢的文物,孩子瞬间变成无物不拍的摄影师。

主动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有参与度,就会动力满满!化身“摄影师”的孩子,观察力瞬间提升。

我家孩子就是拍个没完没了,比我拍得还全面、仔细,生怕遗漏某一个细节。

④ 文创“魔力”加持:

省博的文创是真的丰富,可选择余地很大,这些文创产品对孩子非常有吸引力,其实对大人也是一样。

亚醜钺、红陶兽形壶的文创雪糕,不同口味、不同颜色,孩子吃上一支就变得浑身是劲。

像各种冰箱贴、钥匙扣、摆件等等,小而精致,价格也不贵,总是吸引着掏腰包。

我们一去就选了亚醜钺的冰箱贴,带着它去看文物,孩子好像更有亲切感和目标感

因为红陶兽形壶冰箱贴过于火爆,好不容易找到一款替代品,快闭馆了,还干劲十足地返场拍了几张照片。

小小纪念品,是兴趣的延续和美好的具象化。

最后,参观收获

知识具象化:

孩子见识了各种各样新奇的文物,总是说喜欢这个、喜欢那个,叹为观止。

彻底记住了亚醜钺、红陶兽形壶的名字,对他们的特征、用途驾轻就熟。

孩子能直观感受到文物从石器、陶器、青铜、铁器等材质的发展脉络。

因为按朝代顺序参观,孩子对朝代顺序有了直观认识。见证了“记忆宫殿法”的魅力,通过空间联想和图像记忆,将难记的知识进行拆分,很容易记住了不同朝代。

阅读兴趣迁移:

晚上趁热打铁读看过的历史书,孩子这次对文物非常敏感,兴奋地说“这个我见过!”

不像之前那样懵懵懂懂,毫无兴趣。有了这样的兴趣,连同主题内容也好感倍增。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被激活更易理解和迁移。原本枯燥的内容因亲身经历而变得鲜活有趣。

深层滋养:

审美、想象力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但这些深层次的收获,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慢慢显现,在此就不做畅想和展望了。

写在最后:

打卡山东省博物馆后,改变了我对孩子的固有认知:孩子完全可以爱上博物馆!

关键在于抓住契机,并用心准备——提前用趣味方式点燃好奇心,参观中用目标驱动、角色赋予和适时激励保持探索动力。

当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被激活,收获远超预期。

这份亲测有效的攻略,希望能助您和孩子也开启一段精彩的博物馆探索之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育儿   妙招   上瘾   博物馆   孩子   文物   山东   知识   展厅   目标   喜欢   兴趣   朝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