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天的,说话都不过脑子吗?
2025年夏天,游泳的世界大赛—世锦赛在新加坡开场了,而咱们中国跳水队,那可是金字招牌,最亮的星就是那些小姑娘。
不过这比赛还没跳呢,场下就有人嚼舌根,中心直指咱们跳水队的陈芋汐。
话里话外透着一个意思:这次全红婵因伤没参加,就算陈芋汐拿了冠军,那金牌的“成色”也得打折?
这话听着,别说运动员本人,岁数的人听了都觉得不太地道,这不是纯纯给努力备战的姑娘添堵....
前阵子,全红婵的师哥、奥运冠军陈艾森在网上发了段训练日常,镜头意外扫到了旁边埋头训练的全红婵。
这一露脸,眼尖的老观众立刻发现了变化...
记忆里,东京奥运会上的那个小姑娘,身姿灵巧得像只小燕子,动作干脆利落。
可现在视频里,她还是那般认真,在跑步机上跑得一头汗,可看身形明显不同了,长高了,骨架撑开了,结实了许多。
后面她跟陈艾森一起做卷腹运动,力气是有的,能看出在使劲,可动作的流畅度不如过去那么行云流水,中间还坐地上歇了口气,脸上闪过一瞬无奈的苦笑。
懂跳水的一看就懂,这孩子正经历青春期的“发育关”。
这“发育关”简单说,就是孩子到了长身体的时候,对普通人来说是好事,可对女子跳水运动员,却是要命的挑战。
这项目太讲究身材比例的完美匹配了,体重、肌肉分布、柔韧度,差一点都能毁了动作精度。
女孩们长个长体重那阵子,身体重心一变,腾空高度、翻腾速度、入水压水花的效果,全都会受影响。
体育科学也讲,女子跳台选手体重若增个一两公斤,入水效果就能差不少。
全红婵的教练在采访时也坦言,她现在一天要花上整整六个钟头进行康复和调整训练,核心就是对抗发育带来的影响。
有苦练垫底,她自己也明白轻重缓急,早早把目标钉在“稳定体重、适应新身体”上。
就在全红婵在国内挥汗如雨时,她的队友陈芋汐,已经在7月21日风尘仆仆赶到了新加坡,一头扎进了世锦赛最后的准备。
这可是她第五次参加世锦赛了,在女子十米台上,她是多个项目的夺冠热门。
陈芋汐能这么多年保持顶尖水平,背后可没什么轻松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对自身堪称极致的自律,尤其是在体重管理上。
很多了解跳水的人都知道,她在对付“发育关”那几年,跟体重秤“杠”上了。
她曾在电视采访里坦诚,体重秤是她最离不开的“伙伴”,一天上秤十次八次都算少的,就连出门比赛也得带个小秤。
每次站上去显示的零点几公斤变化,就是她调整饮食和训练的指挥棒——多了,下一顿就得少吃两口,训练量还得加;合适,那就继续保持。
外人觉得夸张,可在她们这行当,尤其在青春发育期那几年,体重的毫厘之差真的能影响技术的稳定和发挥。
为了顶级赛场上完美一跳带来的那种巨大满足感,她硬是把“管住嘴”变成了一种本能。
而这次新加坡世锦赛,陈芋汐担子不轻,要参加个人十米台、双人十米台,还有个混合团体项目。
少了全红婵这个强劲对手在一旁,虽然夺金希望大增,但她自己显得很平静,赛前就简单说了句:结果当然想拿好,但对我自己来说,更想每一次都跳好,做好每个过程就行了。
这份稳当劲,其实也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别人赛完可能去放松,她会把自己关房间里反复琢磨比赛录像;
别人放假嗨皮时,她还常独自去练更枯燥的核心力量;甚至连她的行李箱,都永远备着绷带、胶布这些“小零件”....
这就是陈芋汐的日常——踏实、精细、稳字当先。
现在回过头,再看看赛前那点关于“含金量”的议论,是不是有点浮云的意思,现在的人看体育,更应该看到运动员背后那份超越比赛本身的执着。
全红婵和陈芋汐这对"双子星",一路相伴又各走高峰,曾经,"天才少女"的光环也曾让两人成为话题焦点。
当全红婵如日中天,陈芋汐坦诚说过:看见她那么拼,我没法停下追赶的脚步。
而如今看着小师妹撞上发育难关,陈芋汐训练间隙发去的鼓励信息,字字透着过来人的温度。
顶尖的体育较量,从来不是简单的“你赢我就得输”,尤其是跳水,对女子运动员来说,青春发育期这条“龙门”横在那里,几乎人人必过。
陈芋汐现在快20岁了,你以为她不用严格控制了,可恰恰相反!
为了保持那零点几公斤的精确稳定,背后流的汗、练到发软的感觉,只有她自己知道。
每一个看起来行云流水的完美动作,都是台下无数次枯燥的重复和近乎苛刻的自律打磨出来的。
同样,全红婵虽然暂时缺席世锦赛聚光灯,但她在训练馆里的每一次咬牙坚持,每一次对抗身体变化的挑战,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突破?
那流下的汗水,滴在地板上的份量,一点也不比她站在跳台上时轻。
至于哪个对手正好参赛或者缺席了,这个标准,说实话,太过简单粗暴,也小瞧了运动员日复一日的付出和这个项目本身的规律。
赛场下,全红婵还在继续着她的康复征途,目标直指下一项大赛;赛场上,陈芋汐正在新加坡的跳水池边,全神贯注地完成她的一跳又一跳,向着新的荣誉冲击。
中国跳水的这两颗璀璨明星,暂时踏在了不同的征程上,但她们各自闪耀的光芒,都源于那份对目标的死磕劲儿和对自我极限的不断发起挑战。
无论是否同台,她们都懂得对方的艰辛与价值,也在彼此的坚韧中汲取着向前的力量。
她们不是在证明谁比谁更强,而是在向我们展示:真正的体育精神,在于每一次腾空而起时,都与那个更好的自己相逢。
金牌的“含金量”,从来不取决于对手在不在场,而只属于那个流尽汗水、超越自我的灵魂本身。
赛场上,她们从不孤单;赛场下,她们的坚持同样值得我们记住。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