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汪曾祺的视角,写一篇《醴陵炒粉记》

醴陵人炒粉,是极有章法的。

湘东一带多雨,湿气重,当地人便养出了吃炒粉的脾胃。醴陵的粉,须用本地早稻米磨浆蒸制,挤压成细细的圆条晾干,柔韧中带着三分爽利,像极了这地方人的性子——温软里藏着劲道。

醴陵的炒粉,讲究一个“爽利”二字。

这粉是极细的圆粉,当地人唤作“扎粉”。取一把干扎粉,在七八十度的热水里打个滚,不过一分钟光景,便要捞起过凉。这“晾干爽汗”的功夫最是要紧——粉条须根根分明,既不能带水汽,又不能失了韧性,像极了渌江边浣纱女子手中抖开的丝线。

炒粉的灶台要旺。青白火苗舔着铁锅底,待锅热得冒了青烟,才可倾一勺油下去,在锅里转个圈,即刻飘出脂香。这时磕一个鸡蛋,“滋啦”一声,蛋液在锅底绽成金黄的向日葵。待蛋将凝未凝,把“爽过汗”的扎粉倾入,手腕一抖,米粉丝丝缕缕地跃起,又簌簌落下,竟像正月里舞的龙须糖。

豆芽是要掐了根的,水灵灵地卧在瓷碗里。醴陵玻璃椒粉最妙,红艳艳的抓一小撮,整锅粉就活了。醴陵人说“无椒不成粉”,这玻璃椒的辣是透亮的,不似川椒那般蛮横,倒像瓷窑里的釉色——看着清透,遇热便激出勾魂的香。

临起锅前,要淋半勺盐、味精、酱油、香油,翻炒间在雪白的米粉上勾出琥珀色的纹路。米粉渐渐染上香油的金黄,玻璃椒的红晕,蛋花的明艳。临出锅前撒一把葱花,青白黛黑间忽地跳出星点翠绿,倒像是把醴陵的春色都炒了进去。忽然明白:这细圆的扎粉,原是要用柔韧的身段,裹住醴陵的山川风物。

老师傅说,炒粉的火候全在手腕。翻得太勤,粉易碎;翻得少了,味不匀。要像拉坯似的,带着三分巧劲,七分耐心。难怪瓷都的人们最爱这口炒粉——饮食之道与制瓷之术,原都是火中取静的功夫。

偶见街边后生炒粉,铁勺翻飞间,扎粉丝丝分明地腾空而起,又齐齐落回锅里,竟像极了渌江上的浪涌。忽然明白:所谓乡味,不过是把故土的风物,都化在了一碗镬气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美食   醴陵   视角   米粉   爽利   青白   风物   香油   柔韧   玻璃   劲道   浪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