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馆藏文物82000余件,精品文物30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720余件(组),国宝级文物16件(组)。
本文介绍的甘肃省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分别来自“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甘肃彩陶”展厅、“盛世梵音”展厅等。
一、镇馆之宝
铜奔马,东汉(公元25-220年),1969年武威市雷台出土。三大镇馆之宝首位。
通高34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3千克。铜奔马昂首嘶鸣、疾足奔腾。当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飞鹰惊慌回首,这一画面定格,彰显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铜奔马被视为中国旅游标志。
玻璃莲花托盏,元代(1271-1368年),定西市漳县徐家坪出土。三大镇馆之宝第二位。
盏为七瓣莲花形,高约5厘米,口径约9厘米,底径3厘米。
盏托托口为平口,边沿呈八瓣莲花形,托底呈正八角形。托高1.2厘米,口径15厘米。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 5000-前3000年),1978 年秦安县大地湾出土。三大镇馆之宝第三位。
鼻子挺翘、嘴巴微张,耳朵上还有耳洞,裙摆上叶影重叠、飞鸟展翅。史前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
二、甘肃省博物馆简介中介绍的其他国宝级文物
铜车马仪仗队,汉代,1969年武威市雷台出土,与铜奔马同时期、同一地点出土。
38匹铜马、14辆车辆、45件人物俑,完整呈现了汉代贵族车马仪仗的规制。
《仪礼》木简,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1959年武威市磨嘴子出土。
《仪礼》简469枚,九篇共计27298字完整的《仪礼》文章。简文用毛笔所书,墨迹如新。字体已摆脱了篆书框架,笔势流畅,工整秀丽,已为成熟汉隶,被当代书法家奉为珍宝。
医药木简,东汉(公元25-220年),1972年武威市旱滩坡出土。
现存92枚(木简78枚、木牍14枚),完整保存30余个医药方及近100味药物记载。
青铜大圆鼎,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72年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器身以兽面纹为主体纹饰,鼎腹内壁铸有家族徽号铭文,为甘肃省出土青铜鼎中规格最大、品位最高者。
嘉峪关壁画砖,“牛耕图”画像砖,魏晋(220-420年),嘉峪关壁画墓出土。
大云寺五重舍利石函,唐代延载元年(694年),1964年泾川县大云寺遗址出土。
由石函、鎏金铜匣、银椁、金棺及玻璃舍利瓶五层嵌套组成,内藏14粒穿孔舍利,外层石函阴刻“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铭文及延载元年纪年。
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明代(1368-1644年),明代摹刻的书法刻石。
《淳化阁帖》收录王羲之、王献之、张芝等魏晋至唐代书法家作品,涵盖楷、行、草诸体,现存刻石为国内最早且保存最完整的《淳化阁帖》刻石。
三、百度百科重点介绍的其他国宝级文物
永乐款鎏金铜无量寿佛像,明代(1368-1644年),1981年会宁县采集。
像高约20厘米,头戴花冠及发髻冠,衣纹弧线流畅优美,结跏趺座于深束腰仰覆莲台座上。莲座底上阴刻“大明永乐年施”铭文,是明代朝廷赏赐给西北地区藏传佛教领袖之物。
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约公元前 2200-前1700年),1976年兰州市八里窑崖头出土。
砂橙黄陶,通体施紫红彩,高22厘米。口沿内外各绘一圈倒三角网纹,腹部两面分层绘复道三角纹,各层之间用平行线分隔。
葫芦形网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1977年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出土。
高46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6厘米。
葫芦身绘六组葫芦形网纹为主体纹样,红彩勾勒葫芦轮廓后填充细密网纹,每组葫芦纹外侧以黑彩描绘锯齿带纹,形成红黑的色彩对比。
旋纹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1977年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出土。
高22厘米,罐身施红、黑彩,口沿内彩、有横竖平行条纹相间排列,腹部绘红、黑彩多条相间旋纹五组。
汉绢底平绣人像,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72年武威市磨嘴子出土。
高7厘米,红色绢底,用绛、浅绿、浅黄、黑色丝线平绣二人像,作对话状。
还有个别国宝级文物没有展出,留下些许遗憾。
题小诗一首《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
马踏飞鹰一瞬间,雄姿震撼两千年。
可怜蹄下惊回首,原是翱翔在九天。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