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8 日正午,清华大学发布的讣告传遍全网: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陪在身边的是 21 年前与他携手的妻子翁帆。此时距他的 103 岁生日刚过 17 天,那天清华师生带着粉色康乃馨与定制蛋糕登门,玻璃窗上贴着 “103” 字样的彩色气球,翁帆在旁帮他整理衣领,屋内满是温和的暖意。

杨振宁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同年 7 月 14 日翁帆的生日。他特意请来昆曲演员,在清华园 “归根居” 的乳白色小楼里,看着妻子身着淡粉色戏服演唱《牡丹亭》“游园惊梦” 选段。他坐在沙发上,手里捧着清茶,眼神始终追随着翁帆,笑容里藏着历经岁月的温柔。没人预料到,这会是两人同框的最后影像。
学术奠基与家庭初建
1922 年,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的书香之家,父亲杨武之是早期留美数学博士,对他的教育倾注了全部心力。抗战时期物资匮乏,杨武之仍省下薪水买外文科学书籍,每晚煤油灯的光晕下,父女俩围坐八仙桌演算数学题,这成了杨振宁对 “求知” 最深刻的初记忆。

1942 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在简陋的校舍里遇到了学术伙伴李政道。两人常躲在图书馆角落,对着一本破旧的《量子力学讲义》争论到天黑,这段时光为后来 “宇称不守恒” 理论的诞生埋下伏笔。1945 年,他获赴美留学资格,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时,曾为验证一个公式连续工作 36 小时,累了就趴在桌上小憩,醒来继续演算。
1957 年,35 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凭借 “宇称不守恒” 理论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领奖台上的他穿着深色西装,领带略显陈旧,面对镜头的笑容带着学者的拘谨,却让世界记住了这个颠覆物理界对称性认知的华人科学家。

在美国期间,杨振宁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组建了家庭。杜致礼是抗日名将杜聿明的女儿,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是他的学生,多年后两人在美国重逢,相似的学识背景让他们走到一起。1950 年 8 月,28 岁的杨振宁与 23 岁的杜致礼在纽约结婚,胡适见了他们,直言 “郎才女貌”。婚后杜致礼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会帮他整理学术手稿,每当研究陷入瓶颈,两人便在灯下轻声讨论至深夜。1951 年长子杨光诺、1958 年次子杨光宇、1961 年小女儿杨又礼先后出生,家里的书架堆满论文与实验设备,学术气息浸润着孩子们的成长。
儿女:不承物理却各绽光华
杨振宁从未要求子女继承自己的物理学事业,常对他们说:“人生不该是父母的复制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比什么都重要。” 这份自由的底气,让三个孩子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精彩人生。
长子杨光诺从小痴迷电子设备。家里的黑白电视机坏了,大人们等着维修师傅,他却悄悄拆开后盖,对着线路琢磨半天。12 岁生日时,杨振宁送给他一台金属外壳的打孔计算机,按键泛着银色光泽,杨光诺拿到后每天躲在房间钻研,连吃饭都忘了。这份兴趣指引他考入密歇根大学,主修计算机并拿到博士学位,成为最早研究量子算法应用的科研人员之一,还参与了谷歌量子计算项目的核心研发。他后来坦言:“爸爸教会我的不是物理知识,是对科学的热爱,这份热爱不分领域。”

次子杨光宇偏爱动手实践,童年时总在车库搭建 “简易实验室”,用父亲闲置的烧杯、试管装水和颜料做模拟实验,偶尔打翻试剂染花地面,杨振宁从不责怪,反而蹲下来一起清理,还特意请天文学家朋友每周上门辅导。中学时他用半年零花钱买了二手天文望远镜,每晚趴在屋顶观测星空记录数据。大学选了化学专业后,他毕业后进入美国化工企业研发,闲暇时自费在亚利桑那州沙漠建造 “沙漠之鹰” 天文台,将彗星观测数据无偿提供给 NASA。他还开发了面向中学生的 “虚拟化学实验室” 网站,把实验做成 3D 动画,被多本科学教育杂志推荐为 “让科学触手可及的创举”。
小女儿杨又礼是家里最细腻的孩子,家人感冒发烧时,她总会主动端水递药,按剂量分好药片放在小纸包,杨振宁常笑称她是 “天生的小医生”。这份同理心让她高考时果断选择医学,毕业后加入 “无国界医生” 组织,先后奔赴刚果、叙利亚、南苏丹等动荡地区。2014 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她主动请缨进入隔离区,穿着厚重防护服每天工作超 12 小时,72 小时内参与救治 143 名患者。常年跨国救援让她掌握了英、法、阿拉伯语等七种语言,能与当地患者直接沟通,《时代》周刊评价她的团队是 “死神与患者间的最后防线”。每次任务结束,她都会带当地手工木雕或诗集给父亲,父女俩在阳台藤椅上聊异国经历的画面,温暖了无数个午后。

晚年婚姻:21 年相伴与家人接纳
2003 年 10 月,陪伴杨振宁 53 年的杜致礼在美国逝世,81 岁的他陷入孤独。这份空缺被翁帆悄悄填补 —— 两人的缘分始于 1995 年汕头大学的物理会议,当时刚上大一的翁帆负责接待,帮杜致礼铺手帕、递温水的细致,让老两口印象深刻,此后便通过节日贺卡保持联系。
2004 年元旦,杨振宁收到翁帆的贺年卡,拨通电话后两人一聊就是大半天,从学术动态到生活琐事无话不谈。后来他去中山大学开会,特意约翁帆在校园散步,越聊越觉亲近。这年 12 月,82 岁的杨振宁与 28 岁的翁帆在北京登记结婚,54 岁的年龄差引发舆论哗然,媒体用 “82 岁娶 28 岁?” 的标题放大争议,但两人从未过多辩解。

婚后翁帆成了杨振宁的 “全职助手”,清晨准备好小米粥、蒸蛋羹,把药片按时间排列在小盒里;上午帮他整理手稿、翻译英文文献标注重点;晚上为他擦拭关节疼痛的膝盖,轻声聊当天琐事。杨振宁多次公开说:“翁帆是上天给我的最后礼物,有她在,我才能安心做研究。” 翁帆也未停下自我成长,后来考上清华大学建筑博士,在学术领域持续深耕。
外界曾猜测子女会反对这段婚姻,事实却截然相反。2018 年,三个子女从美国回国探望父亲,全家一起游览三峡大坝;杨振宁百岁寿宴上的合影里,他坐在中间,翁帆站在身旁,子女们分立两侧,笑容自然无隔阂。杨光诺曾坦言:“只要父亲安心,我们就支持,翁帆女士把他照顾得很好,我们满心感激。”

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走过 21 年,超越了外界的质疑。2024 年结婚二十周年时,他写书法时顺口喊 “darling 过来写”,拉着翁帆的手不肯松开,在场者无不动容。他曾通透地说:“我走后,翁帆还能活好几十年,她可以再结婚。” 这份不带占有欲的包容,成了感情最好的注脚。
杨振宁的书房里,书架上仍摆着杜致礼当年整理的手稿,旁边放着翁帆新买的昆曲唱本,三个子女的照片错落其间 —— 杨光诺的量子算法论文、杨光宇的天文台观测图、杨又礼的无国界医生证件照,无声诉说着这个家庭的温暖与力量。清华园的 “归根居” 小楼里,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仿佛还能看见翁帆为他整理讲稿的身影,一切都停留在最平和的瞬间。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