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美国人把军舰派到南海,中国还能咋办?”
这是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在百岁之际面对美国彭博社提问时抛出的一句反问。
这句话掷地有声,也让原本试图引导舆论的采访,走向了反转。
7月上旬,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12个国家征收25%的关税。
用的理由冠冕堂皇:保护美国制造业。
但在东南亚,这更像是一记“经济警告”。马来西亚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对美贸易占比不小。
这时候彭博社找上马哈蒂尔。
采访开头不谈关税细节,而是立刻引出一个话头:“你们是否会因此更加依赖中国?”
马哈蒂尔没有回避,反而说得更直接:“我们当然会寻找其他市场,比如中国。”
“世界不会因为美国加关税就停转。”
彭博社主播米沙尔·侯赛因紧接着抛出问题:“那是否意味着你们将政治上向中国靠拢?”
这话马哈蒂尔听得太熟。
很多西方记者都爱玩这套:把经济合作和政治附庸画等号。
马哈蒂尔没有争辩太多,只说了一句:“中国是我们的邻国,不是殖民者。”
他举了一个例子:1509年葡萄牙人来到马六甲,两年内就征服了马来半岛。
“但中国在几千年里,从未殖民我们。”
和平共处是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往来的基本逻辑。不是亲中,更不是怕中,而是要活得清醒。
这场采访里最精彩的是马哈蒂尔如何识破美媒设局。
这不是单纯的提问,是一场语言上的“舆论战”。
米沙尔引用中国在南海的军演,说那“让地区国家恐慌”。
马哈蒂尔反问:“你们美国派军舰到南海,中国还能咋办?”
一针见血。气氛突然安静下来。
他反客为主,把话题拉回事实层面:谁先动的手?谁把军事力量带进了亚洲近海?
马哈蒂尔早就看穿了这类访问的套路。
“他们总是设定一个问题框架,让你必须在他们给的A和B之间选一个。”
但马哈蒂尔偏不。他选C,或者干脆拆掉你那套问题结构。
南海问题是这场采访的核心议题,马哈蒂尔没有回避。
他说得很冷静:“中国在南海确实有主张,但他们没有阻止我们通行,也没有检查船只。”
但美国呢?“他们开着军舰,从我们家门口走过。”
马哈蒂尔不止一次对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表示担忧。
“这是亚洲,不是美国。”
“如果中国派军舰到加勒比海,美国会怎么做?”
这种设问既是反击,也是提醒。
南海的紧张是外部力量介入的结果,不是区域国家自己制造的。
2022年8月美国时任众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
马哈蒂尔在采访中提起这件事时,声音低下来,但每个字都清晰:“那次访问毫无必要,之后局势立刻紧张起来。”
“美国说台湾要增强军力,台湾于是从美国买了更多武器。”
这就是套路:制造紧张 → 卖出武器 → 加深军事依赖。
不仅是台湾,东南亚国家也看在眼里。
柬埔寨、缅甸、越南都曾对佩洛西的行为表示不满。
大家都知道,这种“访问”不是支持,是搅局。
马哈蒂尔没有止步于南海和台湾。
他把镜头拉远,指向乌克兰和巴以冲突。
“乌克兰问题,根源在北约东扩。”
“俄罗斯边境线太长,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俄罗斯当然会反应。”
这不是为俄罗斯辩护,而是指出西方推动冲突的方式。
在巴以问题上,他更不留情面:“如果一个国家在实施种族灭绝,还说自己在‘自卫’,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马哈蒂尔的立场很清楚:不能用一套标准要求对手,另一套标准约束自己。
这种“选择性正义”东南亚国家早就看透了。
马哈蒂尔在整个采访中都坚持一个态度:不站队,不表忠,不选边。
他不怕说中国好,也不怕指出西方的问题。
但他有一个清晰的底线:“我们不可能与中国开战,必须找到共处之道。”
“他们是我们的邻国。”
中美之间的竞争东南亚国家都看在眼里。
但要保住自己的空间,就得有判断、有策略、有底气。
马哈蒂尔已经100岁了,但他说话的方式依然锋利。
这是一个深知大国博弈逻辑、经历过殖民与独立洗礼的东南亚政治家,对现实的直视。
共处不是退让,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存智慧。
而马哈蒂尔的这番话,或许正是这个多事之秋,最值得被记住的一句。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2025-07-11不上美媒当,马哈蒂尔反问:你们美国人派遣军舰,中国还能咋办?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