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号到29号这几天,李成钢带着团队去了美国,不光跟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的人面对面谈了谈,还和美国商界的人交流了不少。中方也把态度说得明明白白:咱们得相互尊重,能谈就好好谈,有分歧了就放到专门的机制里解决,合作方面尽量往前推进。
可谁能想到,这边刚谈完,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当天就出了个判决——把特朗普之前搞的“对等关税”判成不合法了。说白了就是,《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根本不支持总统这么收关税,这属于越权行为。
一下子气氛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关税可是特朗普最常用的招数。他上一任的时候,就靠这招在全球到处加码,先定个10%的基准,之后又对好多国家往上叠加。现在法院直接踩了刹车,以7比4的投票结果维持了下级法院的判断。虽然给了个过渡期,现行的关税能用到10月14号,但这也就是个程序上的安排。说到底,关税这事儿是国会的权力,不是总统想定就能定的。直白点说,不是你想加就加,得先过了法律这一关才行。
特朗普立马就怼回去了,说要上诉到最高法院,还说这个判决会“毁了美国”,一个劲儿强调“关税照常有效”。白宫团队也跟着附和,财政部长贝森特还警告说,如果关税真失效了,美国这几个月谈判的成果可能就白费了,说不定还会招来别的国家报复。司法部长也表态说要上诉,嗓门倒是挺大,但关键根本不在嗓门大小。法律里就没给总统“征税”这种授权,你说再多,也绕不开权力边界这条红线。
再看时间点,就更巧了,中方代表刚到华盛顿,谈的都是务实的事儿,围绕着共识、机制和具体事项往前推进。从公开信息里也能看到,中方已经明确说了,谈判的时候把所谓“芬太尼问题”叠加的20%惩罚性关税提了出来,要求取消。这一块对价格体系影响挺大的,如果真能取消,美国对中国的总体关税还能再降一截,预估能降到35%左右。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法院的判决下来了,直接让特朗普“强硬”的形象掉了块面子。政治上再怎么装强硬,碰到制度里的分权,往往也得让步。美国这套体制,厉害就厉害在这儿。
那特朗普就真没路可走了吗?也别小看美国那套法律工具,官方已经放话了,说不定会动用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里的338条。这条规定允许对“歧视美国商业”的国家征收最高50%的关税,而且流程还比较快。
但这里面也有两道坎。第一,怎么证明对方“歧视美国商业”?证据和程序都得合格才行;第二,产业界能不能接受。像美国汽车、农业、军工这些对关税最敏感的行业,之前已经多次公开反对了,行业协会也一直在发声。政策不是喊口号,得落到成本、票仓和市场这些实际问题上,这些都糊弄不了人。
还有个让特朗普头疼的事,就是退税。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的数据很清楚,基于IEEPA收的关税,到8月25号的时候累计已经有658亿美元了。要是最后在最高法院还是输了,这笔钱可就不是一句“原则问题”能打发过去的。进口商会陆续申请退税,行政流程肯定会堆一大堆,后面还可能引发一波官司,这就是一场长期消耗战。
对外你说自己多强硬,对内却得面对企业的现金流、库存和合同价格这些现实问题。嘴上再硬也没用,得拿真金白银来兜底才行。
不少人觉得,被特朗普加到50%关税的印度这回可能要偷着乐了。对美国的盟友来说,乱用关税其实就是在供应链上“自残”——朋友也受伤,竞争对手也受伤,到最后会发现,受伤最重的其实是自己。当年用232条款对钢铝加征关税,欧洲和加拿大的火气到现在都没消,反制清单列了一张又一张。
现在这个司法判决,对盟友来说就是个“纠偏”的信号。你想让别人配合你在印太布局,结果又用贸易手段去搞人家的工厂,这逻辑根本说不通。军费再高,盟友关系也经不住长期的经济摩擦。
短期来看,印度确实可能受益,之前加到50%的那部分关税本来就不太合理,现在法理上有了松动,印度对美国的出口和企业预期会更稳一些。但也别想太多,关税本来就是个粗放的工具,就算撤了,也不代表产业马上就能回流,更不代表供应链立刻就会有大变化。
华盛顿现在最尴尬的是,这几年一直喊“去风险”,结果风险越积越多。企业可不会听你喊口号,它们会用利润投票,用合同期限投票。司法判决越清楚,企业的发展路径就越明确,时间久了自然会有结果。
现在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枪击案、俄乌局势、和盟友的各种交易,每件事都特别耗精力。内政压力这么大,对外摆出强硬姿态,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做做样子。现在司法系统用判决给执政团队提了个醒:对外采取动作的时候,得看清国内的约束。你可以把舆论炒得很热,但法官只看法律条文。正是这种看起来“冷冰冰”的制度,反而让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更有可预测性。
再回到这次访美这件事上,李成钢这趟去不是摆样子,是真办事。和美国几个关键部门、商会、企业面对面沟通,重点就三件事:把达成的共识落到实处,把有分歧的地方放进机制里解决,把能合作的领域做得更大。现在法院把关税这根弦松了一点,谈判的空间自然也就多了一点。中美不是朋友,也不是死对头,是彼此最大的经贸对手。对手之间最怕的就是“不可预期”,现在司法介入,把过度的弹性收了收。只要收一收,账就好算,风险也更容易管控。这样一来,在军事上也就没必要用硬碰硬的方式,去弥补政策失灵带来的问题了。
接下来大家可以重点盯几个点:10月14号过渡期结束后,会不会有临时动作;最高法院接不接这个案子,处理得快不快;338条会不会真的拿出来用;谈判桌上那20%的芬太尼附加关税能不能取消、什么时候取消、怎么取消。市场也会给出反馈,股市、美元、美债的联动不全是关税造成的,但关税绝对是个重要变量。
说到底,关税是一种打法,法律就是紧急刹车。司法系统对总统权力的校准,不是偏向哪一方,而是把红线画清楚,提醒每一届政府:可以强硬,但不能越界;可以博弈,但不能乱来。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把握节奏的好机会,把注意力从“谁更狠”转移到“谁更稳”上。稳住供应链,稳住预期,稳住谈判节奏,把一件件具体的事做好,比在嘴上较劲有价值多了。
特朗普收到坏消息,这是事实;美国法院裁定他无权用IEEPA对中国加征大部分关税,这也是事实。风向变了,不代表牌局就结束了,棋还得接着下。
中方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段窗口期,盯紧关键节点,把握好节奏,把能确定的事做得更扎实,把不确定的风险压得更低,让该推进的合作顺利推进,让没必要的对抗降降温。
更新时间:2025-09-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