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小今这篇行业观察,主要来聊聊量贩零食店低价狂欢背后的门道,电商零食品牌风光不再,两相对比,藏着全产业链的利益博弈与生存逻辑。

各位吃货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最近咱们身边多了一道“风景线”?不是什么网红打卡点,而是那些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量贩零食店。从街头巷尾到社区角落,它们仿佛一夜之间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你瞧,有些很火的门店,小孩都能脱口而出“赵一鸣”,货架上2块4的可乐、4块8的奥利奥,简直让人忍不住“闭眼扫货”。这种低价的诱惑,是不是让你觉得生活都美好起来了?
但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件“美好”的事儿。别看这些零食店风光无限,背后可藏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商业大戏,关于“低价诱惑”与“利益重构”的残酷博弈。


零食江湖新霸主:低价战的“阳谋”
你以为这些零食店的“便宜”是白来的?那你就太天真了。到2024年,全国这类门店已经突破了4万家,光是“鸣鸣很忙”一个品牌就高达1万6千家,渠道占比飙升到37%,硬生生把电商和传统商超甩在了身后。这哪里是什么“平价福利”,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阳谋”。
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一是“砍价大师”。这些量贩店直接跳过层层经销商,与工厂进行“点对点”合作。少了中间商赚差价,传统商超那60%-80%的加价率自然就没了。你想想,省下来的钱,直接反馈到商品价格上,消费者能不心动吗?

二是“精明选址”。它们不追求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华丽,而是把目光锁定在县城街道、社区拐角。这些地方租金便宜,客流量稳定,避开了高昂的运营成本。就像是游击战,避实就虚,以小博大。
再来是“野蛮扩张”。它们采用加盟模式,快速复制门店。99.9%的门店都由小老板投资,几十万就能开一家。甚至连选址都有“金科玉律”:“街道南面比北面好”。这不就是把“成功经验”标准化、模块化,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吗?

最后是“极致周转”。它们的商品包装小巧,更新速度快,15天就能卖完一批货。库存周转天数比同行快了将近一周。这意味着资金流转快,库存压力小,自然就能实现“薄利多销”,哪怕净利率只有3.1%,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你看,这哪里是简单的卖零食,这分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商业逻辑,把成本省到了骨子里,把效率提到了极致。它们用低价织就了一张巨大的网,把我们这些“零食控”们牢牢地网罗其中。


昔日王者陨落:电商零食的“黄昏”
量贩零食店的崛起,也意味着某些“旧王”的衰落。还记得那些年,我们被“三只松鼠”喊“主人”的岁月吗?那些年,“百草味”关闭140家门店all in线上,五年销量暴涨43倍的神话。电商渠道,一度是零食品牌的“天堂”。
可天堂之路,总是人满为患。随着天猫入驻品牌从27家暴增到22万家,平台竞争白热化,阿里获客成本十年翻了12倍。昔日的流量红利,变成了如今的“流量陷阱”。

“良品铺子”市值跌去八成,“百草味”两度卖身,“三只松鼠”增收不增利……这些曾经的电商巨头,无一幸免。它们也曾试图回归线下,但高昂的租金、复杂的运营,让它们望而却步。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量贩店蚕食了八成的线下市场份额。
从“互联网思维”到“成本效率思维”,零食江湖的游戏规则变了。那些曾经靠流量和品牌讲故事的“电商新贵”,在极致成本控制的“量贩新秀”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不仅仅是渠道的切换,更是商业模式的迭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对“零食”的认知。


低价狂欢的背面:冰冷残酷的“内卷”
然而,任何狂欢都有落幕的一天,任何低价策略也总有极限。在这场零食行业的“低价盛宴”中,最先感受到寒意的,往往是那些冲锋在前的加盟商。
想想看,一个安徽马鞍山,80万人口,却挤进了40多家零食店。平均下来,一家店要覆盖不到2万人口,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回本周期从曾经的1年,一下子拉长到3年。有人一口气开了16家店,结果月均毛利还不到3万块。这哪里是赚钱,简直是赔本赚吆喝。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鸣鸣很忙”关停了273家加盟店;2025年上半年,“万辰集团”关闭了290家。现在,补贴战已经打到了“百米内开店就给钱”的地步。这哪是鼓励开店,分明是“杀鸡取卵”,为了抢占市场,不惜牺牲加盟商的利益。
更惨的是那些曾经为量贩店供货的“白牌”厂家。它们一度是量贩店货架上的主力军,占据60%以上的份额,贡献的毛利甚至是品牌方的两倍。

可如今,量贩店羽翼丰满,开始“卸磨杀驴”。“鸣鸣很忙”、“万辰集团”纷纷推出自有品牌,把利润牢牢攥在自己手里。那些曾经的“合作伙伴”,瞬间变成了“竞争对手”,甚至是被淘汰的对象。
这场“低价狂欢”,本质上是一场残酷的“内卷”。为了吸引消费者,大家都在拼命压低价格,但价格战没有赢家。最终,受伤的可能是加盟商,可能是供应商,也可能是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


零食江湖的未来:谁会成为“代价”?
零食行业的本质,其实从未改变:货架比商品值钱,渠道决定生死。上一轮的电商红利成就了“三只松鼠”们,这一轮的量贩店靠着极致的成本控制完成了逆袭。但低价游戏,终究有它的尽头。
当县城的零食店饱和了,加盟商扛不住亏损了,白牌厂家的产能过剩了……下一场渠道洗牌,已经箭在弦上。消费者们现在享受到的低价,归根结底是产业链某个环节的让利。但这份“让利”,总得有人来承担。

谁会成为最终的“代价”?是那些血本无归的加盟商?是那些被“过河拆桥”的供应商?还是整个行业陷入无止境的低价内卷,最终导致品质下降、创新停滞?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越来越密集的门店里,藏在越来越薄的利润中。我们这些消费者,在享受低价零食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这份“便宜”的背后,到底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这场零食江湖的变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远。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更重塑了整个零食行业的生态。而我们,都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