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兄弟赴国难 家书抵万金——周平民周健民抗战家书背后的铁血丹心‖刘德元

兄弟赴国难 家书抵万金

——周平民周健民抗战家书背后的铁血丹心

刘德元

“热河边境已失去一大块地,中国前途极为危险。”“家是我所恋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这封穿越近百年时空、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四川内江的沱江河畔、经过无数邮驿人员辗转传递的家书,如今静静陈列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字里行间的壮怀激烈、家国情怀,仍能让我们感受到滚烫的温度和热血的喷涌,特别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具有非常重要的“家书”意义。

家书是周平民、周健民兄弟所写。兄弟二人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即“卢沟桥事变”)前率先投入抗战且英勇牺牲的内江籍人物。

周平民,又名执中、国正,1902年生于四川省内江县杨家场(今内江市东兴区永福镇)。周健民,又名振华、国辉,是周平民的弟弟。

1916年,周平民在内江县立中学就读时,开始接触新思想,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学生会活动。毕业后,周平民回到杨家乡小学任教,后任校长。1924年,他参加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白合场(今内江市东兴区白鹤镇)举办的“民团干部传习所”学习,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6年5月,周平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在内江地区早期的地下党员之一。从此,他以教书作掩护,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并在1929年担任了内江县杨家乡党支部书记和中共内江县委委员职务。1929年秋,他在杨家乡、石子乡等地领导农民开展抗粮抗捐斗争。1930年8月,内江县委机关遭敌人破坏后,周平民受到通缉。8月底,他同弟弟周健民一起离开家乡,秘密前往上海。周健民从小就在哥哥进步思想的熏陶下长大,1927年考入内江县立中学,次年转安岳县中学续读。毕业回乡后,积极参加由哥哥领导的农民运动,是农民运动会的骨干分子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发出抗战宣言,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此时,上海的一批热血青年发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名为“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1931年12月29日,该团举行成立大会,首先在报端征集刊登启事,痛陈“暴日无端侵占辽黑,惨杀同胞。明目攻锦,平津岌岌,国亡无日”。随之号召各界青年到位于上海闸北青云路的临时办公点登记,共同投身抗日救国事业。此时,正在上海的周平民、周健民兄弟俩怀着报国之心,积极报名参加,并随即被派往江苏昆山和无锡接受抗日宣传和战前培训。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周平民、周健民随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北上。途中,兄弟俩在寄给父母的书信中说:“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男平民前由上海北返……由密云随成长奎司令出古北口与男健民相晤,时健民病虽已愈廿日,然身体甚瘦弱。幸途中有大车可坐,且每日行路甚少,至多者日行五六十里(仅两三日),寻常仅行二三十里,且行三四日休息一二日,故尚不感疲劳。得以休养兼又日服补药,故日来已完全恢复健康。今日上午已抵热河省中心重要商埠之赤峰县,民众极表欢迎。县长系浙江人,与决死团主席黄镇东为小同乡,故其对南来同志尤为热烈,除捐助黄私人枪马外,并捐皮大衣八十五件,洗澡剃头费八十元,今年可不忧冷矣。拟在赤峰休息数日始前进,赤峰已在口外千里,但距通辽前方尚有千里……”

这封信即是兄弟俩在赤峰休息时所写,至今如今保存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信中提到的成长奎,是东北抗日救国军骑兵第四路军司令,在奉(天)吉(林)交界和蒙边地区活动,抗击日寇,屡获战绩。1932年9月,因汉奸告密,遭日寇包围,英勇牺牲,年仅35岁。发出这封信时,周平民兄弟俩正随成长奎的蒙边骑兵队赴开鲁抗日前线,并被分配在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开鲁办事处工作。信中还说到:“热河本极苦寒,我军又无给养,火(伙)食须由沿途人民负担……继因行军期间暂派各处服务,碧波派卫队营营部任书记,男平民派参谋处任文牍并兼任行营秘书事务。男健民亦派参谋处任谍报,均非作战职务,故将来即到前方已绝无若何危险,祈大人不必罣虑也。热河边境已失去一大块地,中国前途极为危险。余事容到一定住地时再行禀告……男平民、健民同叩。”

信中所说的“一定住地”,是指当时的鲁北(即今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北部及赤峰东北部一带,当时归热河省管辖)。信中为安慰父母,说是没有危险,但战火之中岂有侥幸。

周平民、周健民写给父母的家书(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1933年2月初,经鲁北地区专员朱天培要求,后援会推荐周健民、庄昆容、许中华等一批青年骨干到鲁北前线工作。临行前,周平民、周健民兄弟二人促膝长谈至深夜,不忍分离,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2月7日清晨,周健民等人随朱天培乘车赴鲁北,由于此次行动被叛徒泄露,在行进到鲁北附近的白沙沱时,队伍突遭日伪军伏击,激战中,周健民不幸身中两二弹,倒在血泊之中,牺牲时年仅18岁。抗日后援会将周健民等人的遗体运回开鲁,葬于城西南义地,并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举行了公祭。

周健民(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周健民牺牲后,周平民继续坚守在热河。1933年2月下旬,日寇进犯热河。3月上旬,热河抗战失败。周平民随抗日救国团主席黄镇东经历千难万险,从“敌匪纵横之热河”突围回到北平,后赴上海。同年冬,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周平民赴南京投考军事学校,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在周平民的另一封残缺的家书中,他这样给家人回信:“……人望着我,也止不住我的眼泪,我几乎把全信读不下去。昨夜约十一时独自一人回到下关旅社,将来信重读一遍,又整整的地痛哭一场。今晨在床上思及健民,眼泪不断地流了三个钟头,我只得起来,流着眼泪给你写回信。我自成人以来,虽未尝一日离去忧郁,然绝少悲伤痛哭,十余年来,祖母、曾祖母、母亲、小妹、蒋氏相继死去,当时虽曾痛哭,然多一哭两哭即止,从未如此次健民……家是我所恋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在上海,周平民收到外甥百均(即周平民妹妹的儿子)从内江的回信,告诉他父亲得知健民死于战场后整天以泪洗面。周平民读过信后悲痛欲绝,于1933年6月12日给外甥复信,请他代自己多多安慰伤心的老人。

这封信是周平民哭着写的,情真意切,饱含着爱国、爱家的双重感情。眼见日本帝国主义侵我国土,杀我亲人,周平民胸中燃烧着仇恨的怒火:“这回你二舅舅在打日本鬼子的最前线死去,他为救国而死,是死得光明的,只是他在亡命途中、万里关外,与他共同漂泊、共同奋斗、相依为命的你的大舅舅忽然永远分离……以后努力读书,将来长大了,好替你二舅舅报仇。杀完日本鬼子汉奸叛逆,把已失的东北四省从日本帝国主义的手中夺回来,以完成你为救国救民而牺牲的二舅舅的遗志。”

对于外甥,周平民怀着无限的期望,教育他将来一定要坚定地走抗日救国的道路,去完成前辈未竟的事业。其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感天动地,催人泪下。

1934年8月,周平民在浦口进行革命工作时,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被关押在南京江东门军政部中央军人监狱。在狱中,他虽惨遭严刑拷打,仍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他在身心遭受严重摧残的困境中,仍以顽强毅力坚持学习,盼望出狱后为党继续工作。由于反动当局残酷虐待,被折磨致死。

周平民(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遗憾的是,周平民牺牲的具体时间比较模糊,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采信的是1936年。另一说法是周平民于1937年死于狱中,年仅35岁。

周平民生前育有三3女,其中两个女儿夭折,只留下二女儿,也就是周家英。据有关资料显示,周平民、周健民写给父母的家书,就是周家英保存下来的,而周平民跟外甥的通信,则由其外甥百均保存下来。但仅见于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的3封,其中2封完好(见图),1封残缺。

2023年,兄弟俩的家书被收入《抗战家书全集》;2025年6月,又被收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增订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永福镇,周平民、周健民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内江市烈士纪念馆,布置有“铁血抗战”专题,每年清明,都有青少年来此献花。

从热河战场到南京监狱,从青春少年到铁血战士,周氏兄弟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真谛。他们留下的不仅是泛黄的家书,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密码——当千千万万个“平民”“健民”挺身而出时,中华民族就永远不会被征服。

一封封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家书,缘为何还能如此鲜活如初,感人肺腑?

首先,抗战家书的文本真实,内容可信。家书是家人亲友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凭证,具有典型的档案属性,是未被雕琢的第一手史料。一封家书,一段历史,每封家书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同时联结着一个家庭。从周平民、周健民兄弟俩的家书中,既让我们既了解到成长奎、黄镇东、碧波等英雄人物,又串联起父亲、母亲和外甥等家庭人物,纸墨之间,原汁原味。

其次,抗战家书的情感真挚,情深动人。家书是带着写信人感情的文字,字里行间蕴含着的绵绵深情打动人心。周健民牺牲后,周平民伤心欲绝,铁汉柔情、兄弟深情、家人离散,均都凝聚在一封封家书中,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阅读震撼。

第三,抗战家书的境界高远,精神感人。抗战家书中不仅有家长里短、儿女情长,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华夏儿女不畏强敌、共赴国难、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周平民、周健民的家书写于东北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写于民族危亡时刻,充分表现出了兄弟俩应有的铁血丹心和民族气节,保家卫国而不惜马革裹尸。他们从家乡出发时,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抱着必死决心,用行动实现了从军报国的誓言。

第四,抗战家书作为研究抗战历史的第一手材料,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各阶层人民的心路历程。周平民、周健民随团行至内蒙古赤峰时,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捐钱、捐马、捐衣、捐物,家书真实、全面、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场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抗争精神。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外敌入侵,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抗战英烈们诀别父母妻儿,走向战场,抒写了一曲曲民族抗战的壮歌。抗日将士的这种气节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他们的家书不仅是亲情纽带,更是“志士赴国难,家书抵万金”的悲壮写照。

如今,这些带着写信人体温的家书有幸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聆听他们的心跳声,追寻他们的足迹,感受他们无私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这些家书,穿越历史硝烟,不仅使我们更加热血沸腾,铭记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更是为了汲取精神的营养,凝心聚力,开创未来,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内江市东兴区革命老区发展史(杨乙敏 供图)

参考文献:

1.周永昊,《北上抗日途中,周平民、周健民兄弟俩共同写下了这封家书》,《解放军报》,2023.9.17。

2.蒲强,《热河抗日前线的一封家书,讲述亲兄弟齐上战场的往事》,《北京晚报》,2025.7.8。

3.内江市东兴区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共内江市东兴区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编,《内江市东兴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退休干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国难   铁血丹心   家书   周年   兄弟   家书抵万金   周平民   周健民   刘德元   热河   内江   内江市   东兴   赤峰   上海   外甥   牺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