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老板套现离场,32亿中国饮料巨头,终被“卖身”美国资本大亨

在中国北方烧烤摊上,那清脆的玻璃瓶开盖声曾是多少人夏夜记忆的标配,然而这个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国民汽水”大窑,却在2025年夏天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美国私募巨头KKR以85%的绝对控股权将这家年销32亿的本土饮料巨头收入囊中,创始人王庆东这位曾誓言“绝不卖给外资”的内蒙古汉子,最终选择了套现离场。

1983年的呼和浩特,一家名为八一饮料厂的小厂悄然成立,主打玻璃瓶装汽水,在那个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经占据中国大城市货架的年代,这家内蒙小厂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谁曾想二十年后,这里将走出一个让国际饮料巨头都不得不侧目的本土品牌。

2004年做酒类销售出身的王庆东,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掏出全部身家20万元,收购了这家濒临倒闭的饮料厂。

当时没人能预料到,这个决定将如何改写中国汽水市场的格局,接手后的王庆东没有盲目模仿国外汽水的超市战略,而是敏锐地发现了一个被巨头忽视的黄金渠道中小餐饮店。

“烧烤摊、火锅店老板最头疼什么?”王庆东曾回忆创业初期的思考,“热菜是吸引客流的幌子,真正的利润在凉菜和酒水,但可乐雪碧定价透明,加价卖容易被顾客抱怨。”

正是这一洞察,催生了大窑独特的商业模式,520毫升超大玻璃瓶装汽水,金属瓶盖砰的一声开启时喷涌的气泡,不仅带来视觉冲击,更营造出与啤酒相似的豪饮仪式感。

大窑的渠道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别:给予餐饮店20%的高额返利、允许无条件退换货、推出针对服务员的“再来一瓶”高概率中奖活动。

这些举措迅速俘获了餐饮老板的心,更绝的是定价策略,终端零售价5—6元,而经销商进货价不到3元,这种让利终端的做法使大窑如野火般蔓延至全国百万家餐饮店。

2021年是大窑的品牌转折点,王庆东斥资聘请华与华操刀品牌升级,推出“大汽水,喝大窑”的魔性口号,并签约战狼吴京代言,硬汉形象与畅饮无限的广告语完美契合了大窑的产品定位。央视、高铁站、地铁广告的密集轰炸,将这个区域品牌一举推向全国。

到2023年大窑营收突破32亿元,市场份额从2.28%跃升至2.64%,成为国产汽水第三大品牌,在内蒙古、东三省等地,大窑甚至一度超越可口可乐,成为餐饮渠道的销冠。从蹬三轮叫卖到年销32亿的饮料帝国,大窑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草根逆袭。

“很多人找我谈收购,我都拒绝了,无论收购、合资,还是外资入股,我一概拒绝,大窑绝不走这条路。”这是2019年王庆东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的宣言。

2023年10月,当市场传出“可口可乐拟收购大窑”的消息时,王庆东再次斩钉截铁地回应:“大窑从未计划,也不可能被外资收购或控股。”

然而到了2025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的一纸公告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美国私募巨头KKR,间接收购了大窑境外控股主体远景国际85%的股权。交易完成后,王庆东持股比例降至15%,这位曾誓言“绝不卖外资”的创始人,最终选择了“打脸”自己。

2025年,王庆东已年届60,在饮料行业摸爬滚打三十余年,从蹬三轮叫卖到打造出国民品牌,他的个人价值已经达到巅峰。到了这个年纪选择退休,享受创业成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套现离场既能让他收获数十亿财富,也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这种选择在商业逻辑上无可厚非。

但更关键的是大窑面临的增长困境,虽然2023年营收达32亿,但大窑的市场份额仅为2.64%,其核心市场北方地区已接近饱和,南下扩张却遭遇可口可乐的强势阻击。

更棘手的是,华润、燕京等啤酒厂商开始低价切入汽水赛道,竞品进货价低至1.6元每瓶,而大窑为2.5元,直接挤压其餐饮渠道利润空间。

元气森林凭借无糖概念异军突起,东方树叶依靠0卡标签风靡一时,就连可口可乐也开始推出小瓶装迎合年轻消费者,而大窑仍依赖520ml玻璃瓶和啤酒平替的定位略显保守。

“大窑被美国人买了?那以后还能是这个味吗?”这个疑问代表了许多普通消费者的第一反应。确实对于一款陪伴自己多年的饮料,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产品本身会否改变。

大窑传统产品以高甜度著称,配料表中含有较多添加剂,这已受到健康意识增强的年轻群体诟病,KKR接手后为迎合无糖趋势可能会调整配方,而这很可能改变那熟悉的“童年味道”。

大窑曾以国民汽水自居,创始人王庆东的民族品牌情怀也是其营销亮点之一,外资控股后,这个标签难免褪色,部分消费者已在社交媒体发起抵制,转向冰峰、北冰洋等本土替代品。

历史上外资收购本土品牌后变味的案例比比皆是:哈尔滨啤酒被百威收购后涨价30%,银鹭被雀巢收购后配方调整导致销量暴跌,中华牙膏虽然品牌还在但核心利润早已归属外资。

面对舆论发酵,大窑官方给出了标准回应:“经营团队保持稳定,全国化及年轻化战略不变,未来决策以品牌长远发展和消费者体验为核心。”

但这样的官方说辞难以完全打消疑虑,毕竟KKR作为财务投资者,首要目标是投资回报而非品牌情怀,这与创始人的情感联结有本质区别。

从资本角度看,KKR收购大窑是一笔优质投资:估值合理、利润稳定、品牌已具备区域护城河,但从消费者视角,一个陪伴成长的民族品牌改姓外资,难免产生情感上的疏离感,这种矛盾在全球化时代愈发常见,却始终难以调和。

西安的冰峰、北京的北冰洋、武汉的汉口二厂,虽然在当地拥有深厚群众基础,但走出“舒适区”后都遭遇强劲阻击。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占据中国碳酸饮料市场近90%份额,这种双寡头垄断格局下,区域品牌要么偏安一隅,要么就需要巨额资金杀出一条血路。

大窑选择的第三条道路,引入国际资本实现跨越式发展,无疑是一次大胆尝试,这种做法在其他行业已有先例:蒙牛引入丹麦Arla Foods和法国达能,飞鹤获得摩根士丹利投资,都实现了快速扩张。

无论股权如何变更,只要那瓶烧烤摊上的大窑汽水味道不变、性价比仍在,情怀就有栖息之地。反之若为迎合资本而改变产品本质,再强的渠道控制力也难以阻止用户流失。

放眼未来,大窑的故事远未结束,而是翻开了“资本与国货共生”的新篇章,这瓶从内蒙古走出的汽水,正在成为观察中国消费品牌全球化进程的绝佳样本,它的成功或失败,都将为后来者提供宝贵借鉴。

对消费者而言,或许不必过度纠结于股权结构的变化。“资本无国界,品牌有根脉”,只要大窑能保持那份让人怀念的味道和亲民的价格,玻璃瓶碰撞的清脆声响就依然会回荡在夏夜的烧烤摊上。

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最终裁判权永远掌握在那些掏出真金白银的消费者手中。

参考资料

南方都市报 - 2025-07-18:国产汽水品牌大窑将被外资收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美食   美国   大亨   中国   巨头   饮料   资本   老板   汽水   品牌   可口可乐   外资   消费者   北冰洋   渠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