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死的螃蟹还能吃吗?权威答案来了......

眼下正值螃蟹肉肥味美的时节

但烹饪前就已经死掉的螃蟹能不能吃

却让人颇为纠结

网上有观点称

死螃蟹会产生组胺毒素

即便刚死的螃蟹也存在安全隐患

那么

刚死的螃蟹到底能不能吃?

(千库网授权图片)

刚死的螃蟹到底能不能吃?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螃蟹死后确实可能产生组胺,但刚死亡的螃蟹通常不会立刻产生组胺,食用后一般也不会中毒,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但是,如果无法判定螃蟹的死亡时长,或是闻到螃蟹带有异味,建议最好不要购买。

阮光锋解释,组胺是一种生物胺,是人体及很多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几乎所有组织中都有它的存在,特别是皮肤、肺和肠黏膜的肥大细胞中都含有组胺。通常而言,微量组胺不会使人中毒。但需要注意的是,当食物(尤其是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发生腐败时,细菌会促使其产生过多组胺,人们食用这类食物后,就会引发类过敏性食物中毒

水产品死后,由于细菌活动会产生更多组胺,螃蟹也不例外。不过相关研究发现,死后0小时、死后2小时的河蟹中未检测到生物胺;雌蟹在死后5小时被检测出生物胺,雄蟹死后10小时后可检出生物胺,但24小时内的检出含量较低,不足以引起中毒。由此可见,认为刚死的螃蟹不能吃的说法过于夸张。

组胺中毒症状

一般来说,摄入过量组胺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人体就会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发热,同时伴有全身不适等症状,部分人还可能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甚至诱发哮喘。组胺中毒的典型特征是发病急、症状较轻、恢复较快,大多数患者在1至2天内即可恢复健康。此外,不同人群对组胺的耐受力存在差异,免疫力较差的人更容易中毒,有的还可能引发严重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或过敏性休克等。

食用螃蟹消费提示

无论是大闸蟹还是海蟹等水产品,死后细菌活动会逐渐导致其味道变差,食品安全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建议消费者选择鲜活的螃蟹食用。对于无法判断死亡时长的螃蟹,或是已经出现明显异味的螃蟹,即便价格再便宜也不建议购买

至于超市售卖的冰鲜螃蟹,是趁其鲜活时采用速冻技术制成的,速冻技术能快速把食物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凝固点(通常为零下18℃以下),从而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的营养和口感。同时,在低温环境下,螃蟹自身的细胞活动基本停止,微生物繁殖也受到极大限制,所以符合相关标准的冰鲜螃蟹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每年一到吃蟹的时节

总会有一些关于螃蟹的谣言

例如

“蟹黄致癌”“螃蟹打针”“螃蟹注胶”等

此前

市场监管部门

曾对这些谣言进行了梳理

一起来了解真相到底是什么

(千库网授权图片)

谣言一:螃蟹和西红柿同食如吃砒霜

网上有传言,螃蟹中的五价砷和西红柿里的维生素C会氧化产生砒霜,专家就此认为,中毒的可能性在现有生态环境及日常饮食的条件下,不太可能发生,食用量远远不能达到中毒条件。

谣言二:避孕药喂螃蟹

网上有传言,“螃蟹是避孕药喂大的,多吃螃蟹儿童会性早熟”,“现在有些螃蟹吃起来肉质酥松,味道有点苦,可能是喂了避孕药”。专家就此分析指出,螃蟹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加入避孕药会破坏水质,导致螃蟹死亡,养殖者得不偿失。

谣言三:大闸蟹靠激素养肥

针对“大闸蟹是注射激素长大的,小孩吃了导致提前发育”“现在的大闸蟹根本不能吃,是靠激素催大的,人吃了不会健康”等谣言疯传,专家辟谣称,螃蟹属于低等无脊椎动物,激素对大闸蟹起不了任何作用,且激素会抑制其性腺发育,反而导致大闸蟹的蟹黄和蟹膏变少。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李建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7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美食   螃蟹   答案   权威   组胺   大闸蟹   谣言   激素   避孕药   食物   小时   生物   细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