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才一周,就有家长告诉我们,儿子在学校待了不到一星期,已经在老师的督促下剪了两次头发。
结果刚回学校老师又发消息:不行,还要剪。
“他就是普普通通的短发!只要孩子的发型干净整洁、不影响上课和运动,头发长一厘米短一厘米,又有什么关系?非要纠结统一的长度,搞得大家都很累,有什么意义呢?”家长很不理解。
我们走访了不少初中生的家长,发现在发型管理这块整体的情况是:
初中比小学和高中严格,男生比女生严格。
部分学校发型要求
大多学校对学生的发型有明确规定,对男生的要求是“发不过指”,且检查严格。
有的学校是通过目测,观察孩子的头发长度;也有学校用更加“吹毛求疵”的检查方式:老师会把手伸进男生头发里量长度,只要头发超过手指尖,哪怕是一毫米,就要求重剪。
对女生的要求则是:披发不过肩,过肩发须扎起来,有刘海必须严格“不遮眉毛”。部分学校会对发绳颜色做要求。
在扎头发这一块,女生稍有一些发挥空间,比如扎马尾、绑辫子、扎丸子头等都在标准之内。
每到开学季,“发型管理”都是一件和“让娃娃收心”同等重要的大事。娃娃的头发,学校到底该不该管?该咋个统一管理,才能让学生和家长都更轻松呢?
发型管理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翻阅了一下全国各地不同中学的要求,大致总结出以下,学校统一进行发型管理的原因。
01 | 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注意力分散;
02 | 养成良好习惯品质,培养规则意识;
03 | 强化学生心理认同;
04 | 防止同学之间攀比、降低早恋概率;
05 |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不同学校对于发型的要求
面对学校对发型的要求,家长大致分成“支持派”和“疑惑派”。
核心其实都是“怕耽误孩子”,但关注点不同。
支持派家长的逻辑很直接,怕耽误孩子学习,怕耽误孩子学“规矩”。总结下来,支持学校严格管理的原因大概以下三点:
“学生就要有学生的样子。”
“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规矩意识。”
“不要天天想着打扮,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甚至有家长觉得,管发型是小事,能让孩子学会服从规则才是大事:“现在连发型都不愿遵守规定,将来怎么听老师和父母的话、怎么适应社会?”
疑惑派家长并不是反对“不染发、不烫发、不做夸张造型”的基本原则,包括孩子,也不是非要留一头夸张的发型去学校。
他们不理解的是“一刀切”的统一要求。
比如孩子的头发已经剪到了眉毛上,不影响学习和视力的情况下,为什么非要剪成寸头?
“发不过指”看似省心省事,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孩子不想剪太短,每次剪头发就盯着理发师手里的剪刀,生怕他多剪了。
原本10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硬是用了快半个小时。
一位妈妈透露,女儿的学校要求剪齐耳短发。
她很不解:“女儿留了个齐肩发,每天早上5分钟就能扎好,既不耽误时间,也没影响学习,为啥非要剪到那么短?剪过短发的妈妈都有体会,确保仪容整洁得体的情况下,长头发比短头发好打理太多了!”
孩子上学、家长上班本来就够累了,还要花时间和精力,每天去观察头发的长度,担心发型能不能过关。
另一方面,不是每个男生都适合寸头,不是每个女生都适合把额头露出来。
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偶尔想“臭美”一下,或者额头长痘痘了,想留点头发遮一遮,都是人之常情。
也有家长分享,其实孩子剪寸头很好看,自己挺乐意剪寸头的。
但去年上初中后学校有了“发型规定”,他就非常排斥剪寸头,每次剪头发都闹得不开心。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家长从小就尤其关注娃娃的身高如何、腺样体是否肥大、牙齿整不整齐,就是为了娃娃能有个更好的精神面貌。毫无美感的“统一管理”的发型,好像否定了家长的所有努力。
如果学校不对孩子的头发进行“一刀切”式的管理,会是什么结果?
成都市某中学从未对学生发型做过统一的、具体到长度的要求,它的做法或许能给家长和学校一些参考。
“整洁大方、健康阳光。”该中学对学生的发型的要求很简单。
没有“男生头发不能超过3厘米”“女生必须扎马尾”的规定,只划两条清晰的底线:不影响他人,符合场合得体。
学生留着不同发型
女生披头发、留刘海,男生留正常长度的头发,学校完全不干涉。
晚自习的时候,在这所中学任教的张老师遇到女生卷着刘海做题,她也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十六七岁的女孩子爱美,太正常不过了,可你看,也不耽误她做题嘛。”
尽管听着有些太过“自由”,但学校校长强调:“学校一定是讲边界、讲底线、讲原则的。”
学校不对学生的发型、服装制定可量化的标准,却开设了“个人形象管理课”,专门教学生怎么得体打扮。
课程内容不是“怎么剪头发”,而是“场景适配”—— 比如上课该穿什么、留什么发型,运动会怎么打扮更方便,演讲时怎么打理形象;还会教一些实用技巧,比如色彩的搭配等等。
即便是有学生想染夸张发色、留奇怪造型,老师不会直接批评,而是找专业老师科普“染发对青少年头皮的伤害”、沟通“夸张造型对其他同学的影响。”
既守底线、也有审美,又给了青春个性生长的空间。
“有管理就有对抗,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让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抗学校、对抗管理制度上,是得不偿失的。”张老师聊到,不进行“一刀切”式的管理,学生们也不会刻意想着“打破规则”。
在校园中,完全没有学生会顶着一头出格的、不像学生的发型。
在该中学校长看来,“发型管理” 的本质,不是“让学生看起来整齐划一”,而是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审美素养”。
学校反对“统一发型”,有两个重要理由:一是 “逻辑不自洽”——“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不是特定职业机构,老师也不是看守员,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监管,没必要用统一发型框住学生”;
二是 “违背成长规律”——“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元,技术更迭越来越快,学生的个性也更加多元,他们都有自己想追求的东西。在校长的观察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如果他有自主空间、被尊重、被接纳,那他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更好。
关于中学生头发这件事,讨论就没停过。
半月谈 强调了“时代在变化,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学校的规定也应该与时俱进,看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允许学生拥有对审美的追求......在合理的范围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或许学生也会给我们回馈一份双向奔赴的理解和尊重。”
新京报 评论道:“一方面倡导启发式教育,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可在行为规范方面,却用统一的模子框住所有的孩子,处心积虑地要把他们训练成中规中矩的“好”学生,岂非缘木求鱼?时代在进步,学校不能在僵化管理上越走越远。要知道学校培养的是人才,并非一个模子生产整齐划一产品的流水线。”
这些讨论除了关于规则的制定,关于个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乎孩子审美的培养。
美育不仅仅体现在艺术领域,还可以迁移到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孩子成长中最关键的一环。
当我们讨论 “刘海该不该过眉” “短发是否剥夺个性”时,或许该意识到:发型管理的争议,本质是低美感社会里美育的缺席。
在网红滤镜、流量审美泛滥的当下,发型,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美育切入口——教会孩子分辨真正的美,比粗暴规定头发长度更重要。
在感知美、分辨美的过程中,孩子会领悟到,美不是夸张或统一的造型,不是特立独行的风格,而是最适合自己的模样,是一个人感知自我与世界的能力。
不可否认,作为学生需要遵守必要的行为准则,仪容仪表是重要的一块。
但中学生发型管理早已不是“剪短或留长”的简单选择,而是折射教育理念、代际认知与社会多元需求的切面。
多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感受什么是美,是对学生成长规律的尊重,更是对“育人”本质的回归。
毕竟,教育真正要培养的,不是对规则机械服从的孩子,而是能在规范中自主约束、在尊重中建立审美、在成长中找到自我的人。
文丨嘻 排版丨阿乔
[END]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