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这次可能真的要卖身,你是否也觉得星巴克终于还是被9.9块的瑞幸、库迪们用价格战搞倒了?毕竟其门店销售额在下滑,客单价也在下跌,但价格战可能只是症状,不是病根。
那病根是什么?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来看看星巴克这门生意的本质。
星巴克本质上是运营型业务。苹果公司和星巴克同样都是卖东西,但它们是一回事吗?苹果、戴森卖的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做的是产品型业务,虽然线下零售店体验也很重要,但归根结底围绕产品展开。其运营相对较轻,但星巴克不同,它的运营要重得多。
你走进星巴克可能不只为了一杯咖啡,还有舒服的沙发、空气里熟悉的味道——它卖的是完整的体验。体验由无数个细节构成:沙发干不干净、咖啡师今天心情好不好,甚至洗手间有没有纸。
所以星巴克做的其实是运营型业务,不是靠产品一锤定音,而是在成千上万个细节里堆出利润。如果说苹果这样的产品型业务更像是卖果子,那星巴克这样的运营型业务就是在种树。种树的生意最怕什么?最怕反应慢,怕水土不服。
运营型业务拼的是效率。一说到效率,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更快做出一杯咖啡,或者更快收钱,但我要说的效率不只是这个,还包括对市场的反应。
举个例子,2021年,瑞幸将椰奶和咖啡混合,推出生椰拿铁,一下子爆火。瑞幸反应非常快,立刻将所有资源压上去,将其打造成现象级大单品。那一年,像这样的新品,瑞幸一共推出了一百多款。
你觉得星巴克的研发团队看不到这个机会吗?肯定看到了,但椰奶这种口味是否洋气?要不要上?上了之后价格怎么定?会不会影响原有体系?这一套调研、研究、开会、审批的流程走下来,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指挥体系:本土新品牌像一支特种小分队,指挥官就在战场上,能看到炮弹的每一个落点,当场就能决定开火;而星巴克这样的跨国巨头像一个庞大军团,实力很强,但将军远隔重洋。等士兵挖战壕的申请批下来,人家的坦克早就开过去了。所以,当快不起来的团队遇上需要快的市场,会发生什么?
搞运营型业务的外企在中国几乎都会节节败退。肯德基、麦当劳曾被本土对手如华莱士、老乡鸡搞得焦头烂额,后来怎么办?
2016年,肯德基的母公司百盛中国拆分上市,由本土团队独立运作;2017年,麦当劳认输,以20.8亿美元的估值出售80%股权。此后,它们像打通任督二脉,门店疯狂下沉,菜单上出现油条、热干面、粽子,生意越做越好。
麦当劳里的大爷不再只是陪孙子吃汉堡,自己也能吃油条豆浆。因为对于种树这种重运营的业务来说,大脑必须离手脚足够近。很多外企大脑远在千里之外,能提供好种子,但要在中国这片独特的土壤里将种子种成参天大树,往往力不从心。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星巴克真的是被9.9块的瑞幸打败的吗?可能真不是,它不是输给某个对手,而是输给了中国市场这片水土。
麦当劳、肯德基们早在近十年前就想明白了品牌本土化运营的道理,而这背后的门道,星巴克似乎现在才真正开始看懂。
星巴克最大的对手也许从来都不是瑞幸,而是那个还活在黄金时代里的昨天的自己。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