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毛主席活了83岁,保健医生却说:其实主席不具备长寿条件

王鹤滨是毛主席的保健医生,他认为,一个人要长寿,首先是有先天的遗传基因,另外就是后天条件,比如环境,饮食,运动,精神活动等。

但他坦言,其实毛主席不具备这些条件,早年革命时期条件艰苦,他不仅饮食不规律,还高强度的工作。

李银桥回忆,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期间(解放战争),曾3天3夜不睡觉,而且一直抽烟和开会,一般人根本受不了。

王鹤滨认为,按照医学理论来说,人的大脑皮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引发人体功能失调和紊乱,从而引起高血压溃疡病等各种疾病。

可奇怪的是,毛主席除了有失眠症,基本没有什么大病。他毛主席自己说,他就在长征期间得过一次疟疾,唯一做手术还是晚年做白内障。

最后,王鹤滨得出结论,毛主席这种在外人看来十分不规律的生活,对于他自己来说,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规律。

当然,毛主席可以高寿83岁,还有几点原因。

保健医生

年轻时练出的“铁打身板”,是扛住岁月的本钱

毛主席的锻炼习惯从青年时期就透着一股“不走寻常路”的狠劲。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跟着老师杨昌济养成了冷水浴的习惯。

起初只是夏天试试,后来秋去冬来,哪怕大雪纷飞、数九寒天,他依然坚持每天清晨到井边吊水,一桶桶往身上浇,淋完擦干、擦干再淋,整套流程下来,硬是把皮肤和筋骨练得耐冻抗寒。

有人问他冷不冷、难不难,他说刚开始确实难受,但只要下定决心闯过难关,习惯成自然,不仅能锻炼体质,还能练出不畏艰难的勇气。这种习惯他保持了很多年,即便到了晚年身体不便,不能再洗冷水浴,也坚持用温水洗澡,从没依赖过热水的舒适。

游泳则是毛主席坚持最久、也最爱的运动。早年在湘江里游,建国后有了条件,中央警卫局在中南海专门修建了露天游泳池,他一有空就去游。

他曾说,游泳最大的好处是能让大脑彻底休息,因为一想事就会下沉、会喝水,不像吃安眠药、散步那样还能胡思乱想。这种“被迫专注”的放松方式,既锻炼了心肺功能,又缓解了精神压力,可谓一举两得。直到晚年,他依然能在长江里畅游,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迈,展现着多年锻炼积累的体魄。

1959年,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

此外,远足、爬山也是他的常规锻炼项目。青年时期他常和同学结伴徒步旅行,不走大路走小路,翻山越岭、露宿野外,既了解了民间情况,又磨炼了脚力和耐力。这种“接地气”的锻炼方式,让他的身体在自然环境中得到全方位打磨,不像现在有些人健身只练局部,而是真正做到了全身协调、内外兼修。

保健医生王鹤滨后来回忆,主席的身体底子确实扎实,年轻时打下的基础,让他能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劳累。

试想,要是没有这样的“铁打身板”,怎么可能在西柏坡指挥解放战争时,3天3夜不睡觉还能保持清晰思路,一边抽烟一边开会部署战局?换成普通人,恐怕早就扛不住倒下了。

粗茶淡饭里的养生智慧,不追奢华但求实在

提起领导人的饮食,很多人会下意识想到山珍海味、特供补品,但毛主席的饮食却颠覆了这种想象。他一辈子对吃没有任何讲究,从不追求奢华,粗茶淡饭就是日常,唯一的“特殊要求”不过是烟和茶,可这烟还得为他专门改进才好用。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流传的“毛主席顿顿离不开红烧肉”其实是个误解。生活管理员吴连登澄清,主席的食谱里,每个月也就安排两三次红烧肉,平时吃得最多的是杂粮、青菜,几乎每天都要吃一个红薯、一个玉米。

中南海以前在玉泉山有个地窖,专门存放这些粗粮,一年四季不断供。他的正餐标准很固定:四菜一汤,一个荤菜、一个鱼、一个半荤半素、一个全素,没有任何多余的花样。

毛主席的主食以大米饭为主,偶尔加点白面花卷、烧麦当点心,每餐必有的是带辣味的腐乳和尖辣椒,炒菜也常是苦瓜、青蒿、空心菜、芹菜这些纤维多、味道特殊的青菜。

他吃饭还有个特点,只爱吃摆在近处的“门前菜”,摆得远一点的菜就吃得少,随意性很大,完全不讲究排场。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吃任何保健品和补品,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吃粗米,觉得饮食就该“粗菜淡饭”,细米反而不如粗米有营养。

这种简单、清淡、接地气的饮食方式,恰恰暗合了养生的核心道理。现在很多人追求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反而吃出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而毛主席的粗茶淡饭,既保证了身体所需的基本营养,又不会给肠胃和身体增加负担,这也是他能长期保持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乐观豁达的心境,是最好的“长寿密码”

如果说强健的体魄是长寿的硬件,那乐观豁达的心境就是长寿的软件。

毛主席一生经历的艰难险阻、生死考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早年革命屡屡受挫,长征路上九死一生,战争年代枪林弹雨,建国后又面临各种内外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心境成为了他抵御疾病、延年益寿的重要力量。

毛主席的乐观,藏在他的诗词里。

长征途中,红军缺衣少食、处境艰难,他却写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把逶迤的五岭看成细浪,把磅礴的乌蒙当作泥丸;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他满怀信心地写下“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字里行间全是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悬殊,他却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迈,展现着势如破竹的气势;建国后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他写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那份从容不迫,让人敬佩不已。

毛主席是夜猫子型的工作者,晚上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所以他选择半夜工作、中午起床,这种作息虽然和常人相反,但他长期坚持,身体已经完全适应。

工作人员为了让他能按时吃饭,专门订做了保温效果好的瓷碗,避免饭菜凉得太快,可即便这样,他也常常是忙完一阵才想起吃饭,这种“按需进食”的方式,虽然不符合常规的“三餐定时”,但也避免了强迫进食带来的肠胃负担。

按照现代医学的标准,毛主席的生活习惯其实完全不符合长寿准则:作息不规律,常常一天工作20个小时,中午才起床,半夜还在批阅文件,24小时内吃上三顿饭都得靠工作人员提醒;

烟瘾很大,从战争年代的旱烟、杂牌烟,到解放后的“三五”“中华”“熊猫”,再到晚年喜欢的雪茄,几乎烟不离手;饮食虽然简单,但吃饭时间不固定,常常是忙起来就忘了吃,饭菜凉了再热,全凭工作节奏安排。

可奇怪的是,这些在外人看来“伤身体”的习惯,毛主席坚持了一辈子,却除了失眠症,基本没有什么大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养生   长寿   主席   条件   医生   解放战争   饮食   身体   西柏坡   粗茶淡饭   晚年   风吹浪打   冷水浴   乐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