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未尽秋已至 立秋养生正当时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点,通常于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交节。作为标志季节转换的“四立”节气之一,立秋预示着秋季的到来,此时禾谷渐趋成熟,收获季节临近。古籍《历书》中记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同时,《说文解字》释“秋”为“禾谷熟也”,正契合此节气物候特征。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但这并不等同于酷热天气的结束。实际上,立秋时节气温通常仍较高。真正意义上的暑热消退要等到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此后天气方逐渐转凉。在中医理论中,立秋至秋分前的这段时期被称为“长夏”。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古人观察到,立秋之后,风已不同于夏季的湿热之风,人们开始感受到凉爽;接着,清晨大地之上会有白色露水凝结降落;同时,感知到秋阴气息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民俗

除物候特征外,立秋也衍生出丰富的民俗活动。

啃秋(或咬秋):人们常在立秋时吃西瓜或香瓜,以求润肺生津、预防秋燥,南方多称“啃秋瓜”,北方则谓“咬秋”。

晒秋:这是中国乡村的特色农俗景观,尤以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为盛。村民于房前屋后、窗台屋顶等处晾晒收获的农作物,以备冬日之需。

贴秋膘:民间有在立秋日悬秤称人的习俗,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以验肥瘦——若体重减轻,便称为“苦夏”。旧时人们常以胖瘦作为健康参考标准,瘦了便需“补”,而进补的方式便是“贴秋膘”,即食用富含营养的肉类等食物以增补营养。

外治调养

艾灸

京骨穴、天枢穴

定位:京骨穴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天枢穴在腹部,脐中旁开2寸(约3横指)。

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每个穴位灸5~10分钟,1周灸2~3次。

功效:清热利湿,宁心安神。

穴位按摩

关元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关元穴3~5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

功效:温补肾阳,益精固本。

天突穴

定位: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

操作方法:用食指指腹按压天突穴2~3分钟,以感觉舒适为宜。

功效:祛除肺邪,润肺益气。

迎香穴

定位: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

操作方法: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约60次,以其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功效:清热散风、祛燥润肺、宣通鼻窍。

呬字导引功

做法

身体正坐,上下门牙对齐,留有狭缝,舌尖轻抵下齿,气从齿间呼出体外,口中轻吐“呬(发音同丝)”字音。与此同时,以两手撑地,弯曲背脊,再两手向上伸举三下,也可以两手握拳反向捶打背部,左右依次从下往上捶击各三下,最后闭目咽口水、上下牙齿相叩,收功。

功效

“呬”字诀与肺相应,口吐“呬”字具有泄出肺之浊气,锻炼呼吸功能,促进气血在肺内充分融合,以及与气体交换等作用。此功法只要勤加练习,长久坚持,就能起到养肺的成效。

药膳调理

猪脊骨炖莲藕

材料:猪脊骨300克,藕250克,精盐、葱段、生姜片、黄酒、味精各适量。

做法:1.猪脊骨洗净、剁碎,放沸水锅里焯一下,捞出备用。

2.去藕节和表皮,洗净、切片,备用。

3.猪脊骨放入锅里,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煮沸后撇掉浮沫,加入适量精盐、黄酒、葱段、生姜片,再转小火炖煮到肉离骨,捞出骨头、拆掉肉,捅出脊髓。

4.把脊髓、藕片放在汤中炖熟,拣去葱、生姜,添加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止泻固精。

南北杏梨肉猪肺汤

材料:雪梨1个,南杏仁15克,北杏仁6克,北沙参15克,蜜枣1枚,猪肺约150克,瘦肉50克,食盐适量。

做法:1.雪梨去芯切块,南杏去皮,北杏去皮、尖。

2.猪肺冲洗干净切块,在锅中炒透,再漂洗滤干水。

3.瘦肉切块,飞水。

4.以上材料同时放锅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左右,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小米南瓜粥

材料

南瓜150克,小米100克,枸杞子15克,香油少许。

做法

1.小米洗净备用。

2.南瓜去皮去瓤切大块备用。

3.砂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加入小米,滴入五六滴香油,加入枸杞子,煮沸后撇去浮沫,熬煮五六分钟再放入南瓜,小火慢熬大约15~20分钟,熬至黏稠为度。

功效:安神和胃,补虚。

雪梨银耳糖水

材料:雪梨1个,银耳30克,莲子15克,冰糖适量。

做法:1.莲子洗净去芯浸泡1小时。

2.银耳洗净、泡软撕成小片备用。

3.雪梨洗净后削皮去心,切成小块备用。

4.将以上材料放入炖盅内,加清水适量,开火炖1小时即可。

功效:养阴润肺,宁神。

乌梅生姜茶

材料:乌梅1个(去核),生姜1片,红糖适量。

做法:1.乌梅去核,洗净切碎,生姜洗净切丝。

2.乌梅、生姜同红糖一起放入保温杯中,沸水冲泡半小时即可。

功效

养阴生津,暖胃健脾。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8月8日 8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养生   伏天   立秋   乌梅   功效   生姜   雪梨   节气   脊骨   材料   做法   小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