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分、76分、69分!”
看着儿子接连交出的三张试卷,宁波的一位妈妈心头的火“噌”地一下就冒了上来。她没有太多犹豫,做出了一个让全家都傻眼的决定——手指一点,退掉了全家期盼已久的国庆机票。
“这个假期,谁也别出去了!”
看到这个消息,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理解,说“规矩就是规矩”;也有人痛心,质问“成绩不好,连出门旅游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01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位妈妈太狠了。
可作为一个同样为孩子学习操碎了心的老母亲,我在那一瞬间,竟完全理解她。那种感觉,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深不见底的无力感。
我们多少人,和这位妈妈一样,曾在深夜为孩子规划未来,曾耐心讲题到喉咙沙哑,也曾精心设计过一套又一套“奖励机制”,盼着能激发起孩子那点“上进心”,哪怕一丁点,也好。
我们许诺:“考好了,我们就去旅行!”这不仅是奖励,更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望与孩子共享喜悦的期盼。
所以,当孩子用“77、76、69”这样刺眼的数字回应所有的付出时,那种失望,混杂着“计划破产”的懊恼和“未来无望”的焦虑,最终汇成了一股冲动——“必须让他知道后果!”
支持这位妈妈做法的家长们,其实想法很朴素,也很现实:
“说好的事情,怎么能变呢?要是考好考坏一个样,那努力的意义在哪?规则不就是一张废纸了吗?”
这话听着硬,理儿却没说错。我们最怕的,不就是孩子觉得“无所谓”,失去了那股争上游的劲儿吗?
可道理是硬的,心却是软的。
就像这个报道里的当事人爸爸,他在孩子面前,与妻子保持统一阵线,可关起门来却表达了自己的不赞同。他说孩子刚上高中,可能还没适应,心里肯定也不好受。这时候孩子更需要安慰,而不是惩罚。
是不是很矛盾?是不是也这像极了无数家庭的常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人前立规矩,人后心纠结。
我们仿佛踩着一个跷跷板,一头是“为他好”的规则,一头是“让他好”的本能,左右摇摆,身心俱疲。
我们不想做铁石心肠的父母,可又怕一时的“心软”,换来孩子一生的“松懈”。
左右摇摆,没有一刻轻松。
02
当做父母的为了“该罚还是该奖”心烦意乱时,往往忘了去低头看看哪个考砸了的孩子:他们其实也不好受。
我的儿子也是个不省心的娃,他学习不争气的时候,我也常常在背后吐槽:这是什么孩子啊?考砸了难过不了三分钟,转头就跟没事儿一样!
后来,有一位教育界的朋友点醒我:你怎么知道他不难过?也许他的“不在乎”,只是保护自己的外壳。
那个考出69分的小覃,他难道真的不在乎吗?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曾经在初中阶段一直优秀的孩子啊!在升入重点高中后,他遭遇“三连跌”,他内心经历的挫败感、迷茫和自我怀疑,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剧烈。
不是孩子不想努力,只是高中的知识和初中完全是两套系统。他很可能正陷入一种“我努力了,却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的困境。他的“滑铁卢”,不是一句“你笨”或“你懒”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次整个学习系统的“死机”。
此刻,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用一纸“禁玩令”,激发他奋进。他更需要的是有人可以疏解他的失意,帮助他找回重新努力的勇气。
这场全家期盼已久的旅行,本是一次疏解他压力的好机会,或可能让他重燃斗志。可“退票”这个动作,却会传递给他一个伤人的信号,落在他心里,很可能被翻译成:
你的快乐,不配拥有。我们爱的,是那个考高分的你。”
03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叹口气:
“道理我都懂,可到底该怎么做呢?难道就只能要么狠心,要么放任吗?”
家长越当久越会发现:孩子不是任由家长拿捏的模型,教育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它更像一道需要智慧和温度的理解题。
你需要细细捋、慢慢解,一点一点将答案表述完整。关键是找到问题的核心,也就是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
我们或许还可以采取一些既不放弃原则,又能传递温度的“平衡术”。
● 少点“审判”,多点“复盘”
当孩子考砸的当下,虽然你很失望也很生气,但请不要急着下判决。找个空闲的时候,一起心平气和捋一捋学习的问题,帮助孩子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才他能找对努力的方向。
●慢一点“惩罚”,多一些“缓冲”
就像这个家庭,旅行本身没有错,遇到变故,我们或许可以把“取消”变成“延期”。这既保留了规则的严肃性,也给了孩子一个爬起来的盼头和台阶。
● 分数很重要,孩子更重要
家长心里始终要摆正一个位置:孩子才是第一顺位。你要让孩子明白一个观念:做父母的之所以在意成绩,是担心他未来选择的路变少,是希望他能体会到掌握知识后的成就感。但无论怎么样,他依然是我们深爱的孩子。
最后想说一句: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会焦虑,会犯错,会在一地鸡毛中不知所措。
但请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最终极的希望是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上进心的人,希望他成为一个内心温暖、眼里有光的人。
一张薄薄的试卷,一次考试的分数,并不能定义孩子的所有,也不应该成为衡量亲情的标尺。规则的背面是爱,惩罚的尽头,应该是理解。
与所有在育儿路上用心良苦的爸爸妈妈们,共勉。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