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贾大爷今年68岁,退休后为了“老有所乐”,几乎天天早上五点准时出门跑步,在小区里领着一群同龄人边锻炼边闲聊。他认为只有像年轻人那样“流汗运动”,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但是,最近一次家族聚会,医生侄女却摇头道:“您这个年纪,可别什么运动都往上凑,有些还真不适合!”老贾陷入思考:坚持多年养成的锻炼习惯,难道还做错了吗?

很多老年人都打着“锻炼的旗号”,积极参加各种户外运动,风雨无阻。但你有没有发现,65岁以后,反倒是一些“运动达人”猝然晕厥、关节损伤的现象更常见?难道运动还分年龄、场合甚至场地吗?
其实,这背后有深刻的科学依据。多名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的共识最新提醒:65岁以上的老人,选择运动方式比运动本身更重要。
甚至宁可选择做做家务、轻松散步,也一定要远离几类高风险运动。尤其是第三种,很多人以为保健,实则隐患大!
那么,超过65岁的人,哪些运动该“避而远之”?为什么院士们反复强调“在家做家务更健康”?又该怎么做,才能既锻炼身体、又远离风险?答案,就藏在本文里。
许多老年人喜欢模仿年轻时的锻炼方式,觉得“只要能出汗,就能祛百病”。殊不知,随着年龄增长,心肺系统、骨骼、关节都不可避免地老化。
据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报告,65岁以上的人群,骨密度平均下降20%左右,心脏储备能力下降15%-25%。而且,血管弹性减退、关节滑液分泌减少,让运动损伤及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大幅提升。
2023年一项权威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人因运动导致骨折人数近五年增长了18.3%,其中大部分和不当运动方式——比如户外晨跑、登山、强度过大的广场舞直接相关。

北京协和医院陆林院士公开提出:老年人运动和年轻人要完全区分开,强度过大会加速心脏负荷、加重关节损伤和骨质疏松,甚至诱发猝死。
不仅如此,高强度运动造成的低血糖、眩晕、跌倒、骨折或心源性猝死等风险,远高于室内做家务、慢走等低强度活动。
很多人好奇,老年人坚持室外激烈运动,到底可能出现哪些健康问题?专家梳理了3项最常见的风险。
心血管意外风险大增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因运动诱发心脏骤停的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其中晨练和寒冷湿滑环境下运动是最主要诱因。
清晨气温低、血压波动大,本就容易触发心绞痛、心梗,运动再刺激,极易诱发心梗猝死。

关节与骨折伤害频发
中老年人的骨密度每年平均下降约1%-1.5%,髋部、膝关节承重能力下降。而户外跑步、爬山等高冲击运动,让骨头、关节频繁受力、磨损,极易引发膝关节炎、骨裂或髋部骨折。
数据显示,因运动跌倒致骨折的老年患者中,80%都在65岁以上,且恢复慢,严重者长期卧床。
慢性基础病易被加重
第三项,很多老人极易忽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本是老年常见基础病,过度运动会使血糖、血压急剧波动,导致病情加剧甚至突发脑卒中。
还有专家指出:激烈运动会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波动增加20%,诱发卒中、视网膜出血等并发症,比久坐更危险。
面对这些健康隐患,多位院士和带教医生一致提倡:65岁以上老人,宁可多做家务、慢走,不宜长期坚持高风险运动。
适度家务也是好运动
拖地、扫地、做饭、擦桌子等家务活动,平均每小时能消耗129-188千卡热量。这些活动多为全身协调、小型肌群锻炼,有助于增加活动量、改善循环,而且风险极低。

建议改用低冲击力、有氧为主的方式
例如,选择快步走、太极拳、伸展拉伸运动、简易体操等。一般以“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舒服运动强度标准。每周150分钟、单次20-30分钟即可。
警惕“这三类”高风险运动
晨跑、室外登山、连续1小时以上的户外广场舞,高强度的健身操。特别在气温骤变、雨雪天或路况湿滑时,均建议暂停、改为室内轻柔运动。千万不要硬撑、强求“出汗量”和比赛式的气氛,否则得不偿失。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陆林, 等. 《老年人运动风险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
国家体育总局. 《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意见》
《骨质疏松与骨折防治中国指南》
鲁明, 等. 《我国老年人群体育锻炼状况分析》
国家卫健委. 《202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
符文彬, 等. 《运动与心血管健康中国专家共识》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老年人运动猝死风险分析》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