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这是要跑路了?
李嘉诚家族开始甩卖大湾区的400多套房源,之前售价在1万到2万的房子,现在只要8千多,有的别墅之前的售价起价4万,现在居然整个售价不到2万。
一个能为了一块地等上23年的商人,如今却突然7折甩卖。这种反常行为背后,恐怕不是“跑路”二字就能概括的了。
李嘉诚的财富故事,核心是一种被他玩到极致的“时间套利”模式。
在城市发展的早期,用极低的价格拿下核心或潜力地块,然后,什么都不做,就是等。
他等的不是项目,而是时代。他用最低的成本,锁定了城市未来几十年的增值空间。
2001年,他花了30亿人民币拿下上海陆家嘴的一块地。当时的陆家嘴虽然已是焦点,但远未到今天的鼎盛。
李嘉诚拿到地后,并不急于开发,反而任凭其荒芜。
周围的开发商热火朝天地建设,一栋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陆家嘴的天际线日益丰满,地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就这样,李嘉诚的地,就像拼图中刻意留下的最后一块,价值被动地被推到了顶峰。
整整16年后,他出手了。这块当年30亿的地皮,以200亿的价格卖出,净赚170亿。
他几乎没有投入任何实质性的建设,仅仅依靠时间的魔法,就完成了一次惊人的财富增值。
北京那个捂了23年的“御翠园”项目,更是将其耐心发挥到了极致。
2001年拿地时,楼面价仅1750元一平米。那时的北京四环外,在很多人看来还是遥远的郊区。
殊不知,23年间,北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价从几千元涨到了数万元。他这块地的价值,跟着城市的扩张一起膨胀了超过50倍。
北京“御翠园”
可见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土地就等于未来的财富,而时间,就是放大这份财富最可靠的杠杆。
李嘉诚做的,就是用最低的成本租用时间,然后让整个时代的红利为他打工。
现如今,时代变了。曾经与他为友的时间,如今正掉转枪口,变成了不断侵蚀资产价值的敌人。
2020年,长江实业集团内地房产销售额还有271亿港元,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暴跌至17.6亿。利润贡献更是从146亿港元,雪崩式下滑到区区6.08亿。
冰冷的数字直白的告诉李嘉诚家族,靠“囤地-慢开发”就能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过去,土地在手里多放一年,就多增值一分。如今,多放一年,不仅不增值,还可能面临价格下跌的风险。同时,持有土地的资金成本、管理成本却在不断累积。
“资产”正在悄然变成“负债”,当年那个能点石成金的“时间”魔法,如今变成了不断吞噬利润的“计时炸弹”。如果继续捂盘,等来的可能不是更高的价格,而是更深的亏损。
李嘉诚比任何人都更早地嗅到了这种变化。所以,我们看到了他一系列反常的“急切”操作。
北京“御翠园”捂了23年,在收获的季节,他没有选择慢慢卖、卖高价,而是直接7折清仓。他要的不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风险最小化。
快速回笼资金,将纸面财富转换成银行账户里的现金,是当下最安全的选择。
长实集团在内地的土地储备,也降至近年来的最低水平,仅剩557万平方米。
官方的解释是“审慎的土地储备政策”,但市场的语言更为诚实。东莞海逸豪庭项目,价格从2.3万一平米直接腰斩到1.3万,甚至贴钱送装修。这哪里是“审慎”,分明是“清仓大甩卖”。
由此可以推断,李嘉诚家族的行为,是在进行一次理性的、冷酷的资产清算。他要赶在价值进一步蒸发前,把这些烫手山芋全部扔出去。
大湾区400套房产的抛售,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特定人群的“最后收割”。
他没有将这些内地市场早已消化不良的“尾货”漫无目的地推向市场,而是精准地瞄准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香港购房者。
而他利用的是香港与内地之间巨大的“信息差”和“价格差”。
在香港,房价高得令人窒息,均价动辄十几二十万人民币一平米,人均居住面积仅有13平米。对于无数在“鸽子笼”里生活的香港中产来说,拥有一个宽敞的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就在这时,李嘉诚递上了他的“礼物”。“40万人民币买一套房”,“月供1500起”,这些宣传语,对于深受高房价之苦的香港人来说,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
40万,在香港连一个车位都买不到,现在却可以买一套完整的房子。这种巨大的价格反差,足以让许多人忽略掉房产背后的细节。
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些项目大多位于惠州、东莞等地的非核心区域。比如惠州的项目,在内地市场已经卖了5年都没卖完,是典型的难啃的骨头。
他们也可能不了解,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虽然概念火热,但日常通勤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以及两地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上的差异,都是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
但李嘉诚的营销,巧妙地回避了这些复杂的问题,只将最诱人的“便宜”无限放大。
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香港客户前来购买”的场面,甚至不少香港市民都在喊:“谢谢李嘉诚!”
事实上,他们可能成了李嘉诚清仓计划的最后接盘侠。即便打了近四折,对比其一二十年前的拿地成本,李嘉诚依然有得赚。
李嘉诚的“急”,源于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那个让他成功的“时间套利”游戏,已经彻底结束了。他的“跑”,并非故事的开始,而是一个旧时代的句号。
他的撤离,标志着一个野蛮生长的、允许资本通过囤积生产资料就能坐享时代红利的阶段,已经落幕。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简单的口号,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底层逻辑。
李嘉诚或许能带着套现的千亿资金安全上岸,但他永远也带不走那个创造了他的时代。
界面新闻2025-08-01《李嘉诚再次抛售400套房产,哪些市场信号值得关注?|商业微史记》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