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每年染发最好不超过2次

近期,话题“孙怡因染发导致脸肿”登上微博热搜。



孙怡在直播中分享了一次惊险经历,让她对染发彻底“断了念想”。“染发我不考虑了,实在是不敢染了,”她心有余悸地回忆道,“上次染完之后,我整个脸都肿起来了,肿到没法见人,最后只能去医院挂了两天水。”她透露自己本就对染发膏过敏,以往每次染发都得靠抗过敏药“保驾护航”,而那次或许是因为染得太频繁,连吃药都压不住了,这才经历了如此严重的过敏反应。



染发,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论是银发族为遮盖岁月痕迹,还是年轻人为追逐一抹潮色,染发剂都已成为许多人梳妆台上的常客。《2024年染发行业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家用染发市场规模已达185亿元,并持续增长。然而,当我们在镜中欣赏崭新发色时,可曾想过:这管小小的染发膏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被忽略的健康风险?


郑州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沈蓓莉指出,市面上多数染发剂都含有苯二胺这种化学物质,它能让发色持久却需经肾脏代谢排出。而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张颖鹏则揭示了更隐秘的伤害路径——染料分子渗透头发鳞片层的同时,铅、汞等重金属会通过头皮被人体吸收,铅的排泄又需依赖肾脏功能。更值得警惕的是,苯胺、苯酚及过氧化氢等成分虽未被明确致癌,但长期频繁接触可能增加癌症风险,这种趋向性结论已得到多国研究支持。


过敏反应是染发最直接的“报应”。张颖鹏提醒,染后几小时至数日内若出现头皮发红、瘙痒甚至面部水肿,需警惕过敏。更严重的全身性反应虽罕见,但一旦发生必须立即就医。而那些宣称“植物染发更安全”的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最新文件《染发化妆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已明确提出不得使用“植物染发”等容易引人误解的表述,同时建议慎用“温和”“安全”等宣传用语,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染发化妆品的研究与评价工作。这等于变相叫停此类误导性宣传——所谓植物染发剂,核心成分仍是对苯二胺等化学物质,纯天然成分也普遍存在颜色选择有限、上色难度大、颜色较浅及持色时间短等问题。


降低染发伤害的关键,在于使用频率与产品选择。张颖鹏建议,每年染发不超过2次,禁用过期产品,优先选择非永久性染发剂。2020年《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更证实,永久染发剂与皮肤癌、乳腺癌等疾病存在关联。同时,避免混用不同品牌染发剂,防止成分反应生成有毒物质。头皮敏感者可提前涂抹凡士林保护,染后多次清洗减少残留,间隔至少3个月。


特殊人群更需谨慎。孕期、哺乳期女性应远离染发;头面部有皮炎、皮肤损伤或免疫力低下者,以及肝肾疾病患者,染发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杨淑霞强调,即便植物染发剂刺激性小,但颜色选择少、持色短的技术瓶颈难以突破,消费者需理性看待“天然温和”的宣传话术。


目前,市面上众多染发产品标榜“植物染发”概念,有些商家甚至不惜用“孕妇可用”、“天然无刺激”等标语,来强调其产品的安全无害。


演员孙怡的亲身经历更是为大家敲响警钟。她在直播中透露,因频繁染发导致严重过敏,即使服用抗过敏药仍无法缓解,最终脸部肿胀到无法见人,不得不住院治疗。这并非个例——染发剂中的苯类有机物可能损伤造血干细胞,诱发血液系统疾病;金属成分被吸收后,更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持续伤害。


所以,我们或许该重新审视染发这件“小事”。当央视新闻科普医生们划出“每年2次”的安全红线,当监管部门开始规范“植物染发”的宣传用语,这背后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支撑,更是对生命质量的郑重提醒。毕竟,再动人的发色,也抵不过身体的健康基石。


图源:微博


综合央视财经、半岛都市报、生命时报微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时尚   染发剂   植物   成分   产品   头皮   频繁   皮肤科   颜色   肾脏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