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条消息在财经圈炸开了锅:中国4月再度抛售82亿美元美债,总持仓跌破7600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低。这事搁在几年前,很多人可能觉得没啥大不了,但现在,美国的债务问题早就不是“纸面游戏”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隐患。
再加上特朗普在多个场合放出“想和中方重启谈判”的信号,整个局势看起来像是美国主动要“缓和”,可真相呢?
如果说以前美国的国债是“天量”,那现在只能用“天文数字”来形容了。截至2025年6月,美国联邦债务已经超过36.6万亿美元,每天光利息支出就接近12亿美元,约等于一年的国防预算总额。每个美国纳税人,平均背上了超过10万美元的国家债务。
这事不是一天两天的积累,早在奥巴马时期,债务危机的苗头就开始冒头。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开启了量化宽松的狂潮,之后的特朗普和拜登政府继续大撒钱,疫情一来,更是“开闸放水”,直接把“美元信用”这张牌打得满地褶皱。
更可怕的是,美国政客已经习惯性“踢皮球”。每一任总统都希望在自己任内维持表面的“稳定”,但又没人愿意真刀真枪地去解决债务问题。于是债台高筑,成了美国政治里默认的传统。
2023年,美国政府差点因为“债务上限”问题停摆,直到最后一刻才达成临时协议,勉强避免违约。而这种“悬崖边缘”的戏码,几乎每年都在重演。
这时候,美国国内开始有一些“怪声”出现。比如前标普首席经济学家谢尔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是永续的,国债不需要还清。”这话听上去像“逻辑体操”,但细想一下,其实就是在为“赖账”造舆论氛围。
当债务成为无法解决的烫手山芋,“赖账”这个选项,在某些政客心里,可能并不是不能考虑的最后方案。毕竟,美国靠信用吃饭,但如果信用崩了,他们总能靠军事、金融霸权“兜底”点什么。
看到美国的“债务游戏”越来越危险,中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早在几年前,中国就开始有序减持美债,从最高峰时的1.3万亿美元,一路减到现在的7500多亿。
2024年3月,中国抛售189亿美元美债;4月又减持82亿美元。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抛掉了271亿美元。这还不是孤例——今年加拿大在4月一次性抛售578亿美债,连盟友都开始跑了,美国的信用体系真的是在被全世界“投票”否定。
这不是“脱钩”,而是风控。持有那么多美债,如果哪天美国真搞“赖账”,那就是血亏。更别提现在美债收益率已经被美国人为操控,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
更重要的是,中国减持美债是在释放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我们已经不把美国信用当作唯一的压舱石了。我们也在做资产多元化布局——买黄金、增持非美元货币、扩大“一带一路”项目的金融池……这些动作看起来“低调”,但组合在一起,是非常有力的战略撤退。
而美国那边,自顾不暇,却还试图在贸易、关税、科技等多个方向对中国进行打压。2024年特朗普团队在公开演讲中提议恢复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同时,美国商务部又频繁更新制裁清单,限制华为、中兴、寒武纪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全球合作。
前两天,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上发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表达了对“恢复与中国的经济谈判”的兴趣。这事虽然被媒体一笔带过,但圈内人都知道,这不是“随口一说”。
要知道,中美稀土贸易曾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核心依赖。中国控制着全球80%的稀土精炼能力,而美国对稀土的依赖程度,远比想象中严重。从F-35战斗机到导弹、从新能源汽车到芯片,美国的关键部件几乎离不开稀土元素。
过去几年,美国想自建稀土供应链,但进展缓慢。澳大利亚、加拿大虽有稀土矿,但加工能力极其有限。而中国在2024年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稀土出口管理的新规,这让美国更是吃紧。
换句话说,中国在战略资源上的主动权越来越大,美国的牌却越打越少。
不仅是稀土。近期中国在AI芯片、自主算法、能源、跨境支付系统等领域的加速推进,让美国再次嗅到“控制不住的风险”。比如,华为推出的“盘古大模型”已经在多国政府采购中中标,这种“科技去美元化”的趋势让美国很难受。
特朗普要竞选连任,民调起起落落,对经济议题格外敏感。而中国一边“抽美债”,一边拓展亚洲、中东、非洲金融版图,美国当然坐不住。
所以,别看特朗普表面强硬,但他最清楚现在的局势。他想谈,说明已经缺筹码了。
其实,中国的应对不止于抛售美债,更深一层的动作,是围绕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比如中欧班列、中俄能源通道、人民币国际结算系统(CIPS)的推广,这些都是在打破“美元-美债”的闭环结构。
2025年初,中国和沙特完成了一笔超过300亿美元的原油人民币结算交易。背后不只是金融交易,更是动摇“石油美元”的根基。这件事震动华尔街,也让美国财政部紧盯。
再加上金砖国家内部正探讨推出“金砖清算单位”,用于替代美元进行结算交易。如果这一机制落地,那全球范围内对美元、美债的依赖度将出现质变。
这些都是我们给自己留的后手。而面对中国的“脱美元+自主技术+资源管控”的三板斧,美国除了继续打压,暂时拿不出更强硬的办法。连特朗普都得低头,说明这次真急了。
有的人可能会问:我们这样减持美债,是不是会引发冲突?答案其实很现实:我们不是搞对抗,是理性避险。
中国这么做,不是要对美国“一击致命”,而是在美国不断信用透支的背景下,为自己争取战略安全空间。
我们清楚,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中美脱钩没那么简单。但对一个频繁在台海、南海问题上挑衅、在科技上围堵的国家,我们不可能无动于衷。
现实是,我们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一味求合作的“买方”。在美债、资源、贸易、技术等多个领域,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主动权。下一步,不是大喊“反美”,而是更冷静地布局、更清晰地算账。
在这个过程中,特朗普或拜登说什么,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看清底牌,能不能顶住压力,把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放在第一位。
未来的博弈还会继续,甚至可能更复杂。但只要我们有底线、有耐心、有定力,就不怕风浪再起。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