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从刘义隆用人看北伐失败,兼论南方为何总打不过北方


衣赐履按:第一次元嘉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失败了,原因当然可以总结很多,这一回,我想从刘义隆用人的角度略加分析,与大家探讨。

话说,公元424年,五月,刘宋司空徐羡之、尚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三位当朝大佬,联合南兖州(州政府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刺史檀道济、江州(州政府设寻阳,江西省九江市)刺史王弘两位地方大员,把宋少帝刘义符给废了,然后,迎荆州刺史刘义隆入京登基,这位小爷,时年十八岁。

公元426年年初,二十岁的刘义隆雷霆出击,诛杀徐羡之、傅亮,派檀道济讨灭时任荆州刺史谢晦,将皇权收回到自己手里。

三月,刘义隆任命谢灵运(谢玄的孙子)为秘书监、颜延之为中书侍郎,赏赐礼遇,非常优厚。

慧琳道人嘴皮子利索,擅长谈论,刘义隆常常跟他讨论国家大事,慧琳道人得以参与朝廷机要,于是乎,宾客们如潮水涌来,慧琳道人家门外,等候求见的车辆常常有数十台,从各地赶来送礼的络绎不绝,每天招待客人都得七八桌酒菜。慧琳道人脚穿高齿木屐,身披貂皮大衣,府中设专人负责接待来宾和函信往来。会稽(浙江省绍兴市)人孔覬(读如以)有次拜访慧琳道人,怎奈宾客太多,根本落不着说话,寒暄两句,只好告辞。孔覬感叹道:

如今有了黑衣宰相,衣冠士人都干什么吃的(遂有黑衣宰相,可谓冠履失所矣)!

【查慧琳道人,查出这位少奶奶来】


衣赐履说:注意,道人既可以指道士,也可以指和尚。此处,慧琳道人即为和尚,彼时僧衣常为黑色,故称“黑衣宰相”。

之前我们讲过,谢灵运、颜延之、慧琳道人,都是庐陵王刘义真的亲信。刘义真曾经表示,一旦他发达了,则以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慧琳道人为西豫州都督。

胡三省认为,刘义真被废杀,这三人也受到排斥;刘义隆诛杀徐羡之、傅亮,这三人立即炙手可热,可谓矫枉过正。

五月十七日,刘义隆任命檀道济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州政府设寻阳,江西省九江市)刺史;到彦之为南豫州(州政府设历阳,安徽省和县)刺史;又派散骑常侍袁渝等十六人,分别巡察各州郡县,考察官员政绩,访求民间疾苦。

五月二十八日,刘义隆亲自到延贤堂听取诉讼。从此,每年听讼三次。

左仆射王敬弘,性情恬淡,享有盛誉。但这哥们儿签署审批文件,从来都不事先做好功课。有一次,王敬弘陪刘义隆听取诉讼,刘义隆问起一件案子,王敬弘回答不出。刘义隆变了脸色,对左右侍臣说,你们为什么不把卷宗副本拿给王仆射过目?

王敬弘说,卷宗我看过了,但没看明白。

刘义隆就很不高兴,虽然依然礼敬王敬弘,但不再跟他讨论国家大事。

衣赐履说:王敬弘出自琅邪王氏,此人似乎不大愿意做官,或者说,不大愿意做大官,刘义隆后来给他升官,他基本上不接受。王敬弘的儿子王恢之被召为秘书郎,王敬弘专门请求刘义隆改任王恢之为奉朝请,然后给儿子写信说:

儿啊,秘书名额有限,竞争激烈;而奉朝请没有名额限制,就没有竞争,爹是想让你处于不竞之地

王敬弘活到八十八岁,从从容容去世。

六月,刘义隆任命右卫将军王华为中护军,仍兼任侍中。王华认为,司徒王弘是刘义隆的辅弼之臣,侍中王昙首又是刘义隆的心腹,他们的地位与自己相当。因此,王华认为自己一身的才华,无法完全施展,就时有叹息说:

朝中宰相,一时之间多达数人,天下怎么能够治理!

当时,朝中没有固定的宰相,皇上跟哪个讨论大事、委以重责,哪个就是宰相,故王华有此一说。朝中虽然有担任侍中而不是宰相的,但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中书令、侍中、侍郎、给事中,都是重要官职。

衣赐履说:王弘、王昙首是亲哥儿俩,王华是他们的堂兄弟。

以前我们多次强调,“录尚书事”很重要,谁录尚书事,朝里就是谁说了算,就可以理解为谁是“宰相”。但是,刘义隆把这个规矩给打破了,现在的情况是,他交办某人做某事儿,那么,在这件事儿上,这个人就相当于宰相

刘义隆不动声色之间,砍掉了录尚书事的权力,我只能判断,宋文帝刘义隆,看起来朝中“宰相满天飞”,实际上是因为他性情多疑,把权力交给某一两个人,他不放心。

王华与刘湛、王昙首、殷景仁都是侍中,哥儿几个风采卓然,精明干练,一时显贵。刘义隆曾经在合殿设宴款待哥儿四个,欢饮高谈,十分畅快。宴会结束,刘义隆目送他们离去,感叹说:

这四位贤才,都是一时俊秀,他们一起为朝廷做事,恐怕后世不会再出现了吧(此四贤,一时之秀,同管喉唇,恐后世难继也)。

黄门侍郎谢弘微也受到刘义隆的重用,他与王华、刘湛、王昙首、殷景仁等号称“五臣”。

刘义隆打算封王昙首、王华等人爵位,他抚摸着御座,说,这个位子,如果不是你们兄弟,我哪能坐得上啊!

随即,刘义隆取出封爵诏书给他们看。

王昙首坚决辞让说:

近来之事,全都仰赖陛下的英明决断,才使得罪人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怎么可以借助国家的灾祸,作为自己晋升的阶梯呢!

刘义隆这才作罢。


公元427年,五月十日,中护军王华去世。

史称,刘义隆的老弟、荆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不但聪明,而且明察,主政荆州,上下称道。

公元428年,正月,左光禄大夫范泰对司徒王弘说:

掌管天下,责任重大,机要中枢,不可久居(天下事重,权要难居)。你们兄弟(王弘、王昙首)权势过盛,得考虑退路了。彭城王刘义康是皇上的大弟弟,应该征召入朝,参与朝政。

王弘认为范泰说得很对。

当时正好旱情严重,又有瘟疫,王弘上书表示之所以出现灾异,都是因为我的缘故,请把我免职吧。

刘义隆不准。

五月,平陆(山东省汶上县)县令、河南(河南省洛阳市东白马寺东)人成粲,也劝王弘赶紧闪人吧,别赖在司徒位子上不下来。

王弘采纳,一再上书请求辞职。

刘义隆拗不过,六月十四日,改任王弘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衣赐履说:这个成粲,应该与王弘很有渊源,才会提这样的建议。否则,一个县令劝司徒辞职,简直不要太搞笑。

秘书监谢灵运,自认为才能、名望和辈分,都足以参与朝政。但刘义隆只是看重他的文才,常常让他参加酒会,吟个诗作个赋,写写吹拍文章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的名望地位,一向不如谢灵运,他们都参与国家机要,谢灵运心中不平,就经常声称有病,不参加朝会,有时招呼也不打一声,就出去自驾游了,出行二百里,十来天不上班。刘义隆不想伤了谢灵运的面子,就让人私底下劝他自己辞职。谢灵运于是上书,声称自己有病。刘义隆批准他放长假,返回会稽养病。谢灵运回会稽后,游乐欢宴,被有关部门纠核,免去官职。

公元429年,正月,王弘上书,请辞扬州刺史和录尚书事等职,同时建议将这两个职务委任给彭城王刘义康。

文帝刘义隆没有批准。

正月二十日,刘义隆下诏,任命彭城王刘义康为侍中,都督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司徒,录尚书事,兼领南徐州刺史。王弘与刘义康共同打理政务,王弘身体不好,没事儿就生病,大事小情,都推给刘义康,于是,刘义康统管内外事务。

刘义隆又任命抚军将军、江夏王刘义恭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侍中刘湛为南蛮校尉,代理府、州政务。

三月二十九日,任命左卫将军殷景仁为中领军。

四月二日,任命尚书左仆射王敬弘为尚书令,临川王刘义庆为左仆射,吏部尚书江夷为右仆射。

王敬弘坚决辞让尚书令,上书请求返回故乡会稽。

五月二日,刘义隆改任王敬弘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准许他回老家去。

衣赐履说:看,这位王敬弘,尚书令都不愿做。刘义康生于公元409年,本年二十一岁,做了司徒;刘义恭生于公元413年,本年十七岁,做了荆州刺史,重要岗位,还是得自家兄弟来做。

刘义康跟王弘共同管理宫廷机要,刘义康还是不爽,想把王弘扬州刺史的职务也接过来,言辞之间,也不遮掩。王弘的老弟王昙首担任要职,又受皇上刘义隆的信任,刘义康也很不满。王弘多次请求辞职回老家去,王昙首也要求出任吴郡(江苏省苏州市)太守,刘义隆不准。

刘义康对人说,王弘一把年纪,常年有病,治理天下,有在床上治理的吗?

王昙首劝王弘把府中干部的一半,转给刘义康,经文帝刘义隆下诏同意,转给刘义康二千人,刘义康心下甚慰。

本年,王昙首去世。

公元430年至公元431年,刘义隆讨伐北魏,失败。

领军将军殷景仁一向与刘湛关系密切,向刘义隆建议,征召刘湛为太子詹事,加官给事中,共同参与朝政。

尚书左仆射、临川王刘义庆坚决要求辞职。

八月二十六日,刘义隆任命刘义庆为中书令,仍兼任丹阳尹。

公元432年,三月六日,刘义隆晋升卫将军王弘为太保,加授中书监。

三月十三日,征南大将军檀道济晋升为司空,出镇寻阳(江西省九江市)。

五月二十九日,太保王弘去世。

六月五日,司徒、南徐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兼任扬州刺史。

刘义隆下诏,把青州分出一部分,设置冀州,州治所设历城(山东省济南市)。

六月二十九日,刘义隆改任江夏王刘义恭为都督南兖等六州(南兖、徐、兖、青、冀、幽)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州政府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刺史;临川王刘义庆为都督荆、雍等七州(荆、雍、益、宁、梁、南秦、北秦)诸军事,荆州刺史;竟陵王刘义宣(本年十八岁)为中书监;衡阳王刘义季(本年十八岁)为南徐州刺史。

七月二十八日,刘宋任命领军将军殷景仁为尚书仆射,太子詹事刘湛为领军将军。

衣赐履说:这一回,好像没啥意思,其实很有些嚼头儿。

从即位到公元432年,刘义隆用干部大体上分为这么几类:

第一类,王弘、王华、王昙首、殷景仁、王敬弘等文臣,基本上都是谦冲退让之辈;第二类,檀道济、到彦之等武将,武力值都不是特别高;第三类,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庆等宗室。

【都是谦冲退让之辈】


于是,我们发现,刘义隆用干部的特点:文臣没野心,武将不能打,宗室受重用


那么,我们回头审视一下,刘义隆第一次元嘉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其实真没啥可分析的,“武将不能打”,就这一条儿,还不够吗?

刘宋、北魏,各出一个统帅级别的武将,咱作个比较。

到彦之,是刘义隆最亲重的武将。北魏大军攻陷洛阳、虎牢(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箭指滑台(河南省滑县),手下干部力劝到彦之救援滑台守将朱脩之,到彦之找各种理由拒绝出兵救援,朱脩之弹尽粮绝,城破被俘。

奚斤,是北魏的方面统帅,拓跋焘率一支人马,他也率一支人马那种。北魏拿下了大夏的统万(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和长安,拓跋焘命奚斤班师,奚斤不肯,非要继续攻打赫连定。结果,杯具了,老奚同志不但没搞掂赫连定,反而被赫连定捉了个活的。

我们说,虽然到彦之保全了自己的实力,奚斤被赫连定俘虏,但是,奚斤身上,有武将的那个劲儿诶,到彦之,不过一个缩头将军罢了。

奚斤败给了赫连定,如果他面对的是到彦之,会失败吗?


码字至此,想到那个无数人问过的问题: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是北方征服南方,而不是相反?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摆出来供大家批评。

宋武帝刘裕作为南朝第一猛男,他能用王镇恶、沈林子、沈田子这样的虎狼之辈,而刘义隆就只能用檀道济、到彦之这种二三流的角色,还用不踏实(檀道济后来无罪而被诛杀)。

为什么?

害怕武将们向刘裕学习,造他们老刘家的反啊

哪怕强如刘裕,也不敢把特别能打的武将留给刘义隆,而是让他们自生自灭,就是这个道理。

我有一种感觉,经过两汉、魏晋,到了刘宋时期,儒家士大夫的一整套官僚制度,已经高度成熟,“文臣没野心,武将不能打”的做法,对于压制臣下,维护皇权,非常有效。至于宗室,虽然也防着,但实在防不住也就算了,毕竟,即使宗室造了反,也是“肉烂在锅里”,没所谓的。倘若是大一统王朝,这种官僚制度很管用,可以有效防范江山易姓,但在乱世,则存在重大缺陷。

自五胡十六国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可能文化落后,可能野蛮血腥,但是,他们生机勃勃,他们生猛无比,前赵、后赵、前秦、后燕、北魏,全都碾压南方政权(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北魏自从孝文帝拓跋宏全盘汉化之后,迅速衰落)。

这就迫使南方政权在压制武将的同时,又不得不起用一些武将,这些武将虽然没有光复北方的能力,但做大之后,重演刘宋代晋的戏码,倒是驾轻就熟,于是,齐代宋、梁代齐、陈代梁,毫无违和感。

南方政权虽然一直被吊打,但是,他们的这套官僚制度,讲真,皇帝们喜欢。

后世的大一统王朝进入稳定期后,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走上南方政权的老路,时不时被新崛起的北方政权殴打,甚至灭亡。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司徒   荆州   刺史   都督   北魏   武将   南北朝   道人   宰相   用人   公元   将军   历史   刘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